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赴黑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首提“新质生产力”,其后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全国两会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系统阐述。
人才是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关键。人才自主培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动回应国家人才储备战略、主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动承接工业转型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哈尔滨工程大学聚焦国家战略,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时代命题,聚焦人才培养这个首要任务,紧密融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之路。
加强思政工作, 培养“红透+专深”卓越工程师
当前,军工高校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力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把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作为学校的使命和担当。
坚持“红透+专深”的培养底色。军工高校要倍加珍视红色基因,并在强国强军人才自主培养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一方面,要深化校史研究,深挖精神内涵,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加强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建设,引导更多学生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浸入心扉、化作行动。另一方面,要围绕“红透+专深”卓越工程师培养,将红色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始终,融入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构建以“红透”为底色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从而使得卓越工程师树牢科技报国志,奋力拼搏,振兴中华。
践行“使命与担当”的培养本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使命是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第一担当是“国家战略需求在哪里,人才培养就要到哪里”。军工高校要把自主培养关键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作为使命与担当,坚守矢志强国强军的初心和本色。1955年建设初期,“哈军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出于对国防科技专业整体布局的考虑,在海军工程系面向鱼雷武器与鱼雷射击指挥仪、雷达等海军急需专业培养了该领域首批研究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哈军工”分建的“哈船院”,在造船工业低迷、核工业发展艰难的大背景下,出于海军建设和国防急需,坚守为舰船设计与核动力设计等领域培养专门人才不动摇。新时代,国家大批军工高校始终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国防关键领域、面向区域振兴等人才急需,坚持自主培养,不断输送高质量卓越工程师。
强化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打造人才自主培养特色
军工高校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专才型的人才培养理念、优势相对集中的学科分布和合作较为稳定的院所企业,应当发挥自身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技术性、革命性突破,进而支撑打造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特色,从而在自主培养服务强国强军国家战略人才方面,保持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军工高校应不断挖掘和充分利用学科与科研优势,在国家建设和国防急需等重点领域,凝练基础前沿和交叉学科技术方向,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推动优势学科与通用学科交叉融合。军工高校需要把科研创新资源转化为高质量育人资源,把科研创新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把自身独有的学科、专业特色打造为国家急需人才的自主培养特色。要通过有组织科研,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并促进传统专业领域的转型与拓新,布局战略新兴及前沿交叉学科平台,带动有组织人才培养。要通过重大专项任务和重大科研平台,紧紧围绕工程硕博士培养过程中的学术化倾向等问题,实行工学交替模式,把科研攻关和工程实践有机嵌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全过程与各方面。
通过产教融合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为了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军工高校要通过产教融合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聚焦服务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的人才和技术急需,建立产业全程参与、校企全程联动的育人育才模式,培养不仅能够满足产业发展而且能够支撑引领产业创新的卓越工程师,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军工高校要有组织地与行业、地方大院大所大企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建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推进学校与企业、联合实验室、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工作。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2022年,学校与中国船舶集团共建水下信息与智能前瞻技术研究院,布局校企共建,共育水下领域未来“两总”(总师、总指挥)人才,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共建中国核工业核安全与仿真技术研究院,设立“揭榜挂帅”项目,围绕企业工程“真问题”开展联合定制化培养等,都是通过有组织产教深度融合,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的典型案例。
紧贴强国强军需要,不断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军工高校要站在“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共同回答“强国强军、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坚定办学自信,坚持目标导向,发挥军工高校行业特色和科研优势,推进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制改革与模式创新,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推动服务新时代强国强军战略能力显著提升。
坚持为战略人才储备力量的目标导向。卓越工程师是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工高校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产业链安全,着力培养一支政治坚定、爱党报国,理学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工学专业技能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国际视野宽阔,扎根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新时代的工程教育发展改革,已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布局和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导向,从服务满足产业发展导向转向服务产业发展安全再到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导向。军工高校要坚持通过联合培养、一线实践、项目依托、注重实效的基本要求,与行业大院大所大企深度融合,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
创新卓越工程师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军工高校一是要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把自主培养强国强军战略人才作为学校的使命和担当。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融合设计,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科研团队,充分挖掘科研育人资源和科研育人力量,强化科教深度汇合和产教深度融合,不断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三是要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有组织地与国防重点行业、地方大院大所大企深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四是要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协同组织管理形式,建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五是要深入推进教师“沉浸式”入企,实行工程问题、科研课题和学生毕业选题“三题合一”项目制贯穿式培养模式,有组织地做实“四共”“四通”,激活校企深度协同引擎。六是要通过对标卓越工程师职业职称标准,精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实践—课题”一体化设置,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一站式”打通,将工程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标准一致化评价,逐步实现专业培养与职业发展通道贯通。
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提高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奋力跑出强国强军伟大征程的加速度。
(高岩,作者系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