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
2024-03-08 中国教育报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

  这是纵观人类历史后的必然选择。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是实现国富民强最持久、最深刻的力量。今天,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2024年,中国教育已走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路。面对新征程,教育人的回答是:开年即开战!全国两会上,在代表委员的一次次作答和讨论中,建设教育强国的步伐越发清晰坚定。

  回答教育强国之问——

  下好国家发展“先手棋”

  历史经验表明,教育在一个国家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从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阐明了先后顺序和实践路径,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更加凸显了教育优先发展这一重大使命和战略任务。”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说。

  “党中央作出建成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在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安徽省教育厅厅长钱桂仑看来,教育中心的转移,导致了科学中心、人才中心的转移,促进了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

  “‘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是强国崛起的规律和奥秘。”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余孝其说。

  “从世界范围看,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必争和决定兴衰存亡的关键要素,目前凡是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都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认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杨贤金说。

  世界银行调查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每增加一年,创造的GDP可增加9%;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会提高17%。

  近十年,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共培养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

  近十年,中高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人,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了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力支撑。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力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杨贤金说。

  强国之路上,教育已然走在前列。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育好科技创新孵化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三个第一”的交汇处,正是教育。在教育的加持下,科技创新正迸发出磅礴力量。

  这力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认为,高水平大学作为“三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要矢志不渝地肩负起教育图强、创新制胜、人才引领的战略使命,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高校动力,努力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任少波表示,浙江大学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进引领性创新和有组织科研,努力在作出新发现、开辟新领域、研发新技术上攻入“无人区”,抢占“制高点”。

  “老龄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生命健康问题日益加剧。”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校长、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主任李蓬说,“河南是人口大省,疾病防治面临重大需求和挑战。未来,我们实验室将把人才优势变成科研优势,围绕肥胖、糖尿病、肿瘤等重大慢病开展研究,构建基础、临床和转化的全链条,打造国际一流生物医学创新平台,为‘健康中原’‘健康中国’蓄势赋能。”

  这力量推动区域发展——

  “当前,区域竞争力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都将支持高等教育发展作为实施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韩旭说,高校已经成为推动区域发展新动能增量崛起与旧动能变革的重要力量。

  韩旭表示,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地方“双一流”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要主动承担更多区域社会责任,以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战略效度检验高质量发展成色。

  这力量孕育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成为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教育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底座。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引擎已然澎湃。

  回答人民群众关切——

  当好社会公平“压舱石”

  教育公平,举足轻重。

  教育强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意味着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先导。

  “教育公平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石。”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裴红霞认为,建设教育强国,必然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她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征反映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明显。“中国是世界上接受基础教育人数最多的国家,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

  教育公平融入基础教育领域——

  “对基础教育来说,没有农村学校的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河间市兴村乡大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石炳启说,近十年,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学校成为乡村文化的高地。“我认为,乡村振兴的希望在教育。”

  “教育强国,一个都不能少。”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刘玲琍说,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最能体现教育的公平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殊教育的水平决定了教育强国的水平,高质量的特殊教育让更多的残疾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30多年来,刘玲琍培养的学生中,很多已成为社会有用之材。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设计师、教师,还有的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成长为糕点师、园艺师……

  教育公平融入高等教育领域——

  “助力乡村振兴,高校有着特殊优势和责任。”杨贤金表示,天津大学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将服务乡村振兴、反哺社会的责任牢记心中、扛在肩上、落在实处。

  多年来,天津大学作为组长单位,牵头全国若干所高校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帮助青海民大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实现了“零”的突破。天津大学多年来持续助力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为宕昌县培养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建设了59间“梦想教室”、140余门在线“云课堂”。

  “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天大师生淬炼家国情怀的大课堂、践行教育报国的大舞台,也成为天大科研与学科发展的‘催化剂’。”杨贤金说。

  教育公平融入职业教育领域——

  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德芹对职业教育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深有感触。

  “职业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杨德芹介绍,“在我们湖北省宜昌市的山区里,有很多‘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致富一家’的鲜活案例。”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培养出第一个大学生的梦想。“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正让越来越多的家庭日子越过越红火。

  回望历史,波澜壮阔;展望未来,激情满怀!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九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发出“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的呼吁;今天,我们把“公平”二字写进教育强国征途。

  “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这样的中国正是我们期望的中国。

  强国之路,就在脚下。

  (本报记者 刘盾 俞路石 胥茜 陈欣然 蒋亦丰 周洪松 刘肖对本文亦有贡献)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