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才教育科技协同发力、与产业深度融合
2023-08-14 《中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科技、人才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和深远性影响。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表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作出的全新擘画,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战略范式的升级和转变,要求人才工作与教育、科技、产业协同发力、深度融合,以加强与新战略范式的协同呼应和战略匹配,更好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深刻认识人才在教育、科技、产业间的纽带作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知识生产与扩散方式的改变,科技、产业、人才的日益融合,正不断改变人才培养、配置、使用和价值实现方式,人才发展已不再停留于原有的格局之中,既有的、传统的、单一的就人才论人才的工作理念、方式方法、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展现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更大作为,释放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更大潜能,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大人才观,推动人才工作和教育、科技、产业等各方面工作深度融合、协同发力,为现代化强国建设赢得更多的主动权、更多的发展空间。

  从教育、科技、产业、人才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上看,人才发展的基础在教育,高质量的教育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基础;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人才,高素质人才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证;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而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科技创新。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产业是核心。必须从“大人才工作”的战略高度,以人才为纽带,探索构建教育、科技、产业、人才融合发展新体系,将基于“四个面向”的人才发展体系解构为有效促进“大教育”的科研系统、有效促进“大科学”的产业系统、有效促进“大产业”的教育系统,推进人才工作前后端有机对接。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工作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科技、一头连着产业的纽带作用,深入思考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全面贯通的新特征、新趋势,加快育人用人模式创新和体系效能提升,积极推动人才工作与产业体系建设相匹配,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  构建产才融合生态

  ——国家层面要完善组织推进体系,发挥人才工作合力,统筹推进产才融合发展,引导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鼓励组建产业人才战略联盟,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为主,联合高校、院所、金融服务机构等,形成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人才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合作平台。推进产业高端智库建设,遴选培养一批院士、世界级创新人才和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重点产业高端新型智库。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各类主体,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作用,打造各种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直接服务具有创新需求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供需对接,构建配置优化、运转高效的产才融合新生态。

  ——政府部门要善于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

  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注重抓好各类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协同,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构建产才融合生态圈,实现产业与人才发展的双赢。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积极性,引导这些主体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需求做好人才培养使用工作。推进产才融合发展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系统推进。企业是产业的载体,要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和人才聚集高地,要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专业设置。科研院所也是人才培养和人才聚集高地,要以国家目标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活动。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之一。2022年9月,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确定了首批1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这些学院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

  注重平台载体建设 推动产才融合发展

  ——打造集聚产业智力平台。

  一是筑牢产业人才基础。实施吸引高校毕业生行动,为产业人才梯队“蓄好水”“育好苗”。全面完善“双师制”“订单式”等培养机制,探索实施人才“校企双聘”“校地企交流挂职”等制度。支持高等院校开设重点产业核心专业课,重点面向在校生和企业初入职人员开课办学;鼓励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校授课。二是培育组织高端人才。聚焦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一批既通生产、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帅才”。定期组织优秀企业家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培训、到发达国家地区考察学习、到国有骨干企业挂职锻炼,定期评选表彰“产业领军人物”,培育造就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三是继续深化柔性引才。通过“揭榜挂帅”、院士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站等平台,打破引才地域限制,引聚一批“候鸟型人才”,打造一批“域外飞地”。四是聚焦产业难题搭平台。常态化邀请专家进企业问诊把脉,组织企业家进高校院所参观考察,与企业家结对子、交朋友,真正做到对接企业“深”、对接成果“准”、对接资源“广”。

  ——给予各类人才更多机遇。

  加速打造各类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为人才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服务和创新创业“一揽子”解决方案。强化金融服务,设立零担保、低利息创新创业基金,满足人才创业融资需求。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解除人才后顾之忧。给予人才更高礼遇。落实党委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聘请各类人才担任人才生态监督员,畅通人才建言献策渠道。持续开展专家人才世情国情科情产情研修班,强化政治引领。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推动形成敬才爱才的新风尚。给予人才更优待遇。优化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完善高层次人才出行、家政、就医等生活配套服务事项,积极解决人才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基础性问题,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搭建联合攻关平台。坚持以产业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整合用好各方面人才、科技、信息资源,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精准发力聚焦特色 深化产才融合引领

  ——在政策环境上精准发力。

  体现精准,找到痛点。在充分调研摸排产业、人才特点的基础上,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降低人才政策准入门槛,提出更加契合产业“痛点”、人才“痒点”的支持政策。

  体现灵活,回应需求。政策的兑现流程简便务实,内容一目了然。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形势,政策需跟上时代的步伐、回应现实的需求、解决具体问题,确保定期评估与适时更新,构建不落人后的聚才环境。

  体现突破,激发活力。2023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强调要把推动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逐步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管理规范有效、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进一步激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创新创造活力。

  ——在特色产业领域精准发力。

  首先,着重发挥国家高新产业园区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产才融合的先行区。产业项目注重人才要素,人才项目注重产业质态。聚焦特色领域产业,举办产才融合创业大赛,以赛代评、以赛招商,筛选对接更多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优质项目、优秀人才。其次,围绕自身产业特色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产业人才政策,打破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藩篱”,实现结果互认、集成支持。再次,在人才集聚上,立足特色产业发展方向,释放重大项目龙头带动作用,紧盯产业链上下游关键节点,吸引一批补链扩链增链的人才创业项目落户,力争打造出特色产业链上的高端人才集群。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产才融合,传统产业也可以成为特色产业。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扩大产才融合效应

  ——营造良好的双创双赋双招双引氛围。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国家高新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大产业龙头企业引进培养力度,建设一批“双创”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孵化平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组织和激励机制,加快建设高效可靠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聚焦环境生态打造,坚持“不拼待遇拼服务、不拼重金拼环境”,不断完善生态功能配套,加强人才安居保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以专业的服务、宜居的环境赢得人才信任、抢占发展先机。

  双向赋能、产才联动,凝聚工作合力。推动产业布局与人才发展同步规划,人才职能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保人才工作嵌入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布局、项目建设、政策保障,形成“抓人才不离开产业,抓产业不脱离人才”的良好格局。

  建立健全“双招双引”机制。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步部署,在招商引资中同步安排招才引智活动,实现人才、技术、资本、项目一体协同。

  ——强化机制保障,让人才产业“同频共振”。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产业是人才展翅高飞的重要载体,要让人才产业共同进步,关键在强化机制保障,助力人才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抓生产、促发展上来。

  要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为人才营造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真正让人才轻装上阵、尽展其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协同配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探索知识产权市场化保护新模式。同时要给予人才提供更多实惠,让人才在物质上、精神上都有更大的获得感,不断激发人才的潜能和动力,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全、安业,全身心融入产业发展,聚集更多的人才力量,着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让各个城市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全方位服务人才成长,蓄积更大的产业动能,着力形成产才融合新高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新时代产才融合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和科技规律,把握产业发展规律,顺应人才成长规律,创造性地以产业激发人才活力,以人才助力产业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螺旋式上升。

  (作者单位:科技部人才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3年第8期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