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要调结构,控规模,提质量(下)
2023-10-22 李志民

  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在当前进入信息社会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面临着调整结构、控制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原有的学校和专业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出生人口的减少以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也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本题目下的上篇中我们重点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是要建立大学的淘汰机制,只要准入制度就应该有退出制度,这是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企业可破产,股票可退市,大学可否关门呢?二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进入信息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而学科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载体,必须顺应发展进行创新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下篇主要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等问题。

  一、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教育质量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实力的重要标准。高等教育要重点关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资源,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提高教师素质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选拔,引进国际一流的教育教学人才,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3.加强科研创新。科研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以高水平的科研推升教学水平提升。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重在提高教师数字化素养。今年初,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明确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核心内涵和指标框架,为建设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资源、开展监测评价提供了依据。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提供充足的培训和支持,以帮助教师提高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但我国高等教育主体结构和布局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时期形成的,存在一定的不均衡和不合理性。如学科设置过于分散、地区分布不均等问题。为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家发展布局相适应设置相应专业。不能因师设课,坚决取消与时代发展严重不适应的课程再进入课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学科结构,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优化高校区域布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周期已经结束。依据近二十年的人口出生数量看,2034年之前大学的生源每年都会有少量增长,但2034年之后大学的生源将持续下降,每年都会减少一百万以上生源。2034年至今仅有11年的时间,留给高等教育调结构控规模的时间并不多,我们要有紧迫感。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引导高校在区域布局上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3.加强产学研用结合。要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类学校,培养大批大国工匠。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尽管目前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思潮和行为,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不会逆转,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为了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视野的人才。

  2.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在与欧美等国家合作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时,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教学合作,要加强对外宣传,展示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提高我国高校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完善留学生政策。要进一步完善留学生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学生来华学习,促进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共同努力。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