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关于诺贝尔化学奖评选提名与审定过程
2023-10-05 李志民

  北京时间昨天傍晚,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路易斯·E·布鲁斯(Louis E. Brus)和美国纳米晶体科技公司科学家阿列克谢·伊基莫夫(Alexey I. Ekimov),以表彰他们在量子点的发现和发展方面的贡献。

  2023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25万元,三位科学家分享该笔奖金。三位科学家都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奖章和获奖证书。

  蒙吉·巴文迪(Moungi Bawendi),196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88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教授。曾入选科睿唯安公布的2020年度“引文桂冠奖”名单。

  路易斯·布鲁斯(Louis Brus),1943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1969年获得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教授。曾入选汤森路透公布的2012年度“引文桂冠奖”名单。

  阿列克谢·叶基莫夫(Alexei Ekimov),1945年出生于苏联,1974年,获俄罗斯科学院Ioffe物理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美国纳米晶体技术公司前首席科学家。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成功地制造出了小到其性质由量子现象决定的粒子。这种被称为量子点的粒子在纳米技术中非常重要。量子点是一种具有特殊光电性质的纳米材料,其尺寸通常在1到10纳米之间,相当于几十到几百个原子的大小。由于量子点的尺寸接近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因此量子点中的电子和空穴受到空间限制,形成了所谓的量子限域效应。由于量子限域效应,量子点的能隙和发光波长与其尺寸和形状有关,因此可以通过调节量子点的尺寸和形状来实现对其光谱特性的精确控制。

  量子点的概念最早由俄罗斯物理学家阿列克谢·伊基莫夫 (Alexey I. Ekimov) 在1981年提出,并在1982年首次实验观察到了半导体玻璃中嵌入的锗纳米晶体的发光现象。198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路易斯·E·布鲁斯 (Louis E. Brus) 通过气相沉积法制备了碳纳米管,并在1986年通过胶体化学法制备了硒化镉 (CdSe) 量子点。他还提出了用表面配位配体来稳定和修饰量子点的方法,并研究了量子点的能级结构、电荷转移和多激子效应等物理过程。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 (Moungi G. Bawendi) 通过改进胶体化学法,实现了对量子点尺寸和形状的精确控制,并制备出了具有高亮度和窄发射光谱的量子点。他还开发了用有机和无机材料包裹量子点的方法,提高了量子点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并将量子点应用于生物成像、太阳能电池、量子点激光器和量子信息等领域。

  关于诺贝尔化学奖评选提名与审定过程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项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按照诺贝尔的遗嘱,化学奖颁给在化学领域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在整个评选过程中,获奖人不受国籍、肤色以及宗教信仰限制,评选的第一标准即成就的大小。

  评选过程: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不得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每年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每年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每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

  提名人资格:

  根据规定,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给有资格提名的人发送文件,由他们推荐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人选,合格的提名人要求如下:

  1.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籍院士;

  2.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的委员;

  3.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4.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和挪威的大学和理工学院,以及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终身科学教授;

  5.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至少六所大学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学院(通常为数百所大学)选出担任同类职务的人员,以确保在不同国家及其学习所在地能够分配到适当的名额;

  6.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可能合适的其他科学家。

  其中第5项和第6项所指的科学家的选择与确认,应在每年的9月底之前作出。

  评选审定:

  每年的贝尔化学奖最多颁给三个人及两项不同的科学研究。

  获奖者由贝尔化学委员会甄选。该委员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推举的五名成员组成。每年9月进行的第一轮选拔中,事先选出包括大学教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等人在内的约3千人会收到一份保密的提名表。表格须于翌年1月之前送达诺贝尔委员会,专家在审议后,在被提名人中选出15人左右。委员会将最终人选报告呈交至皇家科学院,接受进一步审议。瑞典皇家科学院最后以多数表决的方式,挑选出获奖者。

  诺贝尔化学奖颁奖历史概览:

  自1901-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已颁发115次,其中63次由一人获得,25次由二人分享,27次由三人共享。期间8年没有颁发,分别是19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

  截至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已授予194位获奖者,其中有两位获得过两次,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分别在1958年和1980年;美国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莱斯(Karl Barry Sharpless),分别是在2001年和2022年。因此1901年-2023年共192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其中八位女性获奖;一对夫妻获奖;一对母女获奖。

  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于1903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之后又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两次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并且在20多年后,她的长女伊伦娜也和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最年轻的得主是日本的田中耕一,是一位既没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也不从事学术研究的医用测试仪器研发的普通职员,因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一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应该也是最令人意外的诺贝尔奖了。

  诺贝尔化学奖被称为“最难预测的诺贝尔奖项”,像谜一样,也有人说诺贝尔化学奖“不化学”。有学者对化学奖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有三分之一是颁给了生物方面的成就,还有一部分是颁给了物理学家,这不仅与化学强大的交叉性有关,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诺贝尔奖工作的贡献和意义,诺贝尔化学奖既可以授予技术进步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也可授予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中化学的应用,从最近七年的化学奖授予情况也可以从中得以反映:

  诺贝尔化学奖近7年获奖者: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Carolyn R. Bertozzi)、丹麦化学家摩顿·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美国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其中,卡尔·巴里·夏普利斯是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马普所煤炭研究所本杰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教授大卫·W.C. 麦克米兰(David W.C. MacMillan),他们把不对称有机催化将分子结构搭建能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它不仅使化学更加环保,而且使生产不对称分子变得更加容易。List 和Macmillan提出的方法既简单又精彩。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a . Doudna)发现了基因技术中最强大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这些技术和工具,研究人员可以极其精确地修改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CRISPR/Cas9基因剪刀已经彻底改变分子生命科学,为植物育种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新的癌症疗法做出贡献,还有可能使人类治愈遗传疾病的梦想成为现实。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他们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锂离子电池作为质量轻、可充电的强大电池,被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锂离子电池还可以储存太阳能和风能,让无化石燃料的世界成为可能。

  201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Smith)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温特(Gregory P. Winter)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酶进化控制研究等领域的贡献。

  2017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约阿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及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们对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们开发冷冻电子显微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测定,可以使人们以原子级的分辨率,观察接近生理状态下的生物大分子,深刻地影响了近年来的生物学研究。

  201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J·弗雷泽·斯托达特爵士(Sir J. Fraser Stoddart)以及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L. Feringa),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方面的贡献。他们成功地将分子连在一起,还共同设计了包括微型电梯、微型电机及微缩肌肉结构在内的所有分子机器,这些分子机器只有头发丝千分之一粗细。研究者驱动着分子系统远离所谓的平衡态,而迈向全新且充满活力的化学。

  华裔科学家获得化学奖情况:

  李远哲,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化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哥廷根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退休教授。李远哲与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共同获得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016年8月24日在美国俄勒冈州去世,享年64岁。钱永健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三人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李志民,资料源自网络)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