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成为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国内争办纸质学报期刊的机构团体却有增无减
2023-08-07 李志民

  报纸不是新闻,电视也不是新闻,它们仅仅是新闻的载体而已。新闻报道中描述的事件没有载体也是实在发生的,载体只是承载了一部分的传播功能。同理,学报本身也不是学术成果,学报期刊也仅仅是学术论文交流的载体,论文载体并不参与科研成果的研究过程,它也仅仅是承载了一部分学术传播的作用。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也改变传统学术期刊格局和学术交流生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纸质新闻媒体和杂志关门倒闭已屡见不鲜,但争办纸质学报期刊的机构团体却蜂拥而至,刊号越来越紧俏。

  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分为理论性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研究论文两大类。科研论文的核心社会价值在于描述科研成果、提供学术思路、研究方法和实验数据等,而互联网的普及,及其开放、快速、海量及互动等特性,恰恰是最适合实现这些目标的。利用互联网发表论文,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纸质期刊发表周期过长的问题,还能规避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有效地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等。传统的学术期刊往往因为发表周期过长,导致作者的科研成果丧失首创性、时效性、引领性,同时,也会使读者难以及时获得科研动态、研究进展及最新的技术方法。

  互联网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全球化的平台。通过互联网,不论是学者、研究者还是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与全球范围内的其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学者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在线论坛与同行们分享研究成果、讨论学术观点,促进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这种全球化的学术交流,扩大了学者们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进展和发展。

  互联网为学术论文的发表和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途径。传统的学术论文发表通常需要通过学术期刊或会议等渠道,这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而在互联网时代,学者可以选择使用在线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平台或学术社交网络等渠道直接发布论文,实现了论文的即时传播和广泛分享。这种方式降低了论文发表的门槛,加速了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互联网也改变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方式。互联网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工具,如在线图书馆、数据库、计算机模拟和数据分析等。学者们可以更加快速和便捷地获取相关文献、收集和分析数据,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互联网也鼓励和促进多学科合作研究,学者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跨越地域限制,与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研究,开展跨领域的研究项目,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互联网这种学术交流和发表论文新载体,还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期刊学术论文在评估评价等方面的不足。在纸质期刊时代,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且不分正面和反面引用)是评估论文价值和影响力的最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其局限性在于一篇很有价值的论文,读者用其思想指导实验、开展工作、或进一步研究发展到申请专利、制造出产品,但这位读者就是不发表论文,所以对原论文就不会增加被引用次数。

  必须指出,一些作者错误地认为,论文在传统期刊上发表是传播其价值的最有效途径。但是,你的论文发表之前,出版商要求作者同意他们的版权转让协议。这些条款有可能严重影响论文的传播和被引用。而相关研究表明:开放存取论文达到被引峰值的时间在延长,互联网并没有加快开放存取论文的老化,反而有延缓之势;单篇论文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综述性论文更容易出现“高下载低引用”现象;从长期来看,开放存取论文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之间呈现正相关趋势。以网络为载体的开放存取网站其影响力在逐步增大。

  当然,互联网在学术交流和发表论文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可能受到挑战,需要学者们在使用互联网资源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和辨别力。此外,开放获取的模式也面临着质量控制和版权等问题的挑战,需要学术界和相关机构进行规范和管理。

  如今,全世界凡是由人参与的事物都在往互联网上迁移,互联网成为发表论文的新载体应该不容质疑。与其相伴,利用互联网发展出新的学术评价机制将是大势所趋。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全面评价论文的价值。大量论文首先在线发表(有的只在网络发表),读者在线阅读的普及,不仅可以通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评估其学术价值,而且可以统计论文被在线阅读的时间、点击次数、下载次数、收藏次数、转载次数、评论评价、推荐次数等,都可以成为论文价值的评价指标。

  论文不就是交流吗?无论出版商、学霸、评价机构如何抬高传统期刊的地位,只要学术界回归到发表论文是为了学术交流的本来目的,是纸质期刊发表好还是通过网络数字发表好,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