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研究的内涵
2022-05-06 李志民

  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人类知识的活动,这些知识包括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科学研究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发展问题的研究,其成果是用来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科学研究是指探求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活动,容不得半点主观,是一个解决问题或矛盾的全过程。

  科学研究是指发现、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深化对自然的理解寻求其规律,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分析,然后进行思辨、推论和综合,来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阶段、实验或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

  科学研究的内涵包含整理、继承知识和纠正、创新及发展知识两部分。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再认识的过程,开始认为正确的结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假说、新的学科产生,并不断证伪、不断更新、淘汰原有的理论,所以,科学研究还是不断证实和证伪的过程。

  可重复检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科学不关心孤立或巧合的个别现象,可重复性是科学知识真实性和确定性的基础,为判断科学活动的可靠性提供依据,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科学知识的公认性。可重复性是自然科学基本假设,即事物与现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规律,不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从理论上讲,任何成功的科学研究都应该可以在不同的研究主体间实现重复检验。科学关心的是适用于所有时空所有人的普遍规律,自然科学规律不能因人而异。

  科学研究对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基本假设一直未变,就是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的、无意识的,自然规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按照这样的基本假设,把分散的知识、物质、经验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定理和原则,发展新的理论和原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科研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多个层次,对应的研究手段也在变化:机械运动主要靠理论,辅助以实验;化学研究主要是理论指导下的试验验证;工程科学主要靠模拟计算和模型试验;生命科学主要以实验为主;行为科学主要是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幸亏人类发明了计算机,发明了互联网,使得科学研究能够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随着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思维方式也向着开放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等发展。针对某一问题的不同学科属性、联系和规律等认识得更加深入,需要在学科拓展外延上和宏观层面上的研究,这种研究显然需要多个分支学科深化研究的成果,问题的解决表现为综合交叉学科的特点。因而,科研人员不必过分强调自己归属哪个学科,学科分类是因为人类认识问题的局限性造成的,为了深入认识问题的根源,不得不分成很多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逐渐形成了学科。早期的科学研究是不分学科的。科研是探索未知世界或解决实际问题,而未知世界和实际问题是不分学科的,科研的突破点往往是交叉学科。

  如同其他事物一样,科学研究也存在局限性。科学研究的局限性部分来自于其范式和采用的分析方法。科学分析方法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由于科学分析方法往往着眼于局部的研究,将人的思维限制在狭小的领域里,把本来互相联系的事物暂时地割裂开来考察,也容易养成一种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的习惯。同时在假设的局部条件下,其分析的结果只能得到关于事物各个部分的知识,而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科学研究通常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个类型。根据科学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科学研究也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以及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等类型。科学研究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要有科研人员队伍,需要科研经费,科研实验装备,有的还需要试验场所等。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