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法规不约束互联网内容推送,我们看到的信息只在自己编织的“茧房”内
2021-04-11 李志民

  根据我们每个人的兴趣以及浏览记录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的内容推送已经成为了当前PC以及手机软件的标配,新闻、电商、社交等软件无时无刻不推送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给我们,这种推送甚至延伸到了软件之外,叮的一声,你知道又有新的并且是你喜欢的消息到了!

  刚才所举的仅仅是“不作恶”的内容推送,网上还存在一些违法犯罪的作恶内容推送,还有大量的骚扰类的内容推送,广告推送等等。作恶的内容推送肯定要靠法律制裁,以下讨论限制在“不作恶”的内容推送范围。

  从某种角度来说,互联网的内容推送是一件好事,在经历了新世纪前后信息大爆炸的痛苦,很多人都在呈几何级增长的各种内容而快速形成的巍巍高山之下恐惧战栗无所适从,从信息传播的1.0时代,是传统媒体的天下,它们希望公众能够跟随内容拣选者的亦步亦趋;信息传播的2.0时代,是网络与自媒体时代的狂欢,公众可以用脚投票,决定我关注谁或者忽视谁;当前无疑进入了信息传播的3.0时代,浅层次的人工智能正追寻着你的网络痕迹帮你在无边无际的内容宝库亦或是垃圾当中分拣出你喜欢(注意并不一定是适合)的内容推送过去,这种契合无疑可以让人处于极度舒适感,从而让人沉迷于一种身为国王掌控一切的快感之中。

  别说,还真有这样的国王。

  在作家王小波的著名杂文《花剌子模信使问题》中一开头就写到:“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们得到提升;有罪,则派去送坏消息,顺便给国王的老虎送去食物。”

  一言以蔽之,用机制保障报喜不报忧。

  只要你看过某一方面的内容,以后就会不断收到同一类型的内容,而你不感兴趣的,就不会再出现在你面前。于是,你的视野,永远被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以至于每个人都会替自己建设一个孤立的内容围城,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从而成为偏执的只认同某种倾向,再也不能客观看到事物的人,最终造成个人的脱节以及整个社会的隔阂。

  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坦斯在《信息乌托邦》中指出,信息传播中,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

  很明显,我们的网络社交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茧房,在这里,通过机制我们只会听到我们喜欢听到的声音或者观点,而绝不会出现违背自身喜好的反面内容出现,也使得每个人都完全不能深入理解其他社交圈子里面的观点,里面的人不听取外界的意见,外界的意见也不可能传到里面去,因为这个世界,有一层坚硬的“外壳”。

  那么对于个人来说,处于这种回音壁之中会有什么危害呢?

  我们在不够漫长的一生中会面临各式各样,或大或小的大量选择,而让你做出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是否能够更加契合自己利益和发展的判断以及决策机制在于你对各种信息的掌握上,你对包括正反在内的信息了解的越多,做出正确判断的几率就越大,反之,如果对世界的认识就有偏差,做出的决策,错误几率也就越大。

  比如现在要不要买房这件事情,如果按照目前的推送机制,假如你从心底里就期望房价会跌下去,那么推送的信息大部分也是房价一蹶不振的信息或者迹象;反之,则会接收大部分都是房价还会上涨的信息,偏听偏信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你的判断失误。

  如何破处封锁自身头脑的信息“茧房”?除了我们自己要更加多样性的,更加包容的去认识这个世界,通过不同的渠道去获取信息外,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对于内容的无限制推送进行立法和规范,否则长期沉迷于这种“投你所好式”网络环境中,一定会造成连锁的不良后果和反应。

  说实话,现在这种内容推送仅仅处在以商业利益为主的起步阶段,当这种推送手段被不良势力,包括资本和权力的控制后,社会的公平正义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正常生活会受到严重干扰。譬如:我们常用的微信,朋友圈经常会看到你并不希望看到的广告,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打扰,现在腾讯公司还算克制,如果腾讯公司继续在微信朋友圈增加广告投放量,你会不胜其扰,甚至会严重到你就不用微信了。难道我们只能靠企业自我约束吗?(李志民,责任编辑王世新,图片源自网络)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