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论坛暨2023年学术年会活动季系列论坛活动”成功举办
2023-11-20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的工作要求,聚焦建设教育强国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发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特色,聚集战略智慧,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于2023年11月18日举办了主题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论坛暨2023年学术年会主论坛。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及专家代表近200人参加了现场会议,线上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近7万。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党委原书记韩进出席论坛并发表致辞。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管理评论》执行主编陈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研究员胡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作为发言嘉宾分别做了主题报告。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原书记殷长春主持。

  韩进会长在致辞中表示,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如何实现从传统国内生产总值(GDP)转化为绿色GDP,从人口资源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本红利,如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这不仅是教育界需要回应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也是社会各界需要共同研讨回应的跨界性课题,更是立足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前沿的开放性课题。在全面关注探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研制的重要时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举办的“2023年学术年会活动季”更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他介绍,为聚焦建设教育强国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发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特色,聚集战略智慧、交流实践探索、分享学术成果,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此次年会活动总体安排在往年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扩展。一是开展三个月的学术活动季研讨;二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战略全局研讨教育未来;三是围绕教育战略的一些重大核心问题集中研讨攻关。

  韩进表示,在探讨我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课题上,衷心希望广大教育领域的学者与专家,以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需求为己任,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科技创新离不开拔尖人才。在主题报告环节,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管理评论》执行主编陈劲做了《拔尖人才培养与企业科技创新》的主题报告。他说,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在近十年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从2010年科技发展水平远低于全球均值,到2020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排名第六的科技强国,中国科技强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他指出,中国在科学强国和创新强国维度上表现较为优异,但在技术强国和科技发展条件两个维度上仍有一定差距。从科技发展条件维度来看,加大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和增加经费投入是助力国家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

  他表示,21世纪的大学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核心站点,承担着领导创新、组织创新、实施创新的重任。人才既是科技创新的资源,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资源。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厚土,要与人才战略需求相结合,最终落脚在引领科技创新,才能产生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效能,也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叠加效用。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会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研究员胡卫做了《加快建设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育体系》的主题报告,他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把教育看作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事业,充分体现公平和均衡,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都能得到呵护和激发,创新素养和品格都能得到不断地提升和锤炼,从而为每一个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在各个领域作出创新贡献打好基础。

  他认为,要做到这点,关键是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常识,不搞花架子,不折腾。“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前提是要关注每一个鲜活生命的不同特点,尊重个性、挖掘潜能,通过德智体美劳等全面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他指出,学校和政府部门要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坚持破立结合,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教育生态系统”,突破一刀切、一律化的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为现代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打造更好的平台、更宽的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大部分职业?教育系统该如何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认为,近年来包括ChatGPT在内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只是在功能组合和用户体验等应用层面上的创新,是工程领域的进步,而非科学研究的实质性进步,是基于算法和逻辑的看似“智能”的信息处理工具,并非真正的“智能”。比如,它们尚不能真正理解人类的意图,还不具备辩证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而真正的“人工智能”是要能够精确描述并模拟人脑的智能。

  “它会犯很多人类不会犯的错误,会有很多安全和伦理上的风险需要警惕和解决。”曾毅在他的主题报告《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中说,“因此,让‘人工智能无处不在’是危险的,我们应谨慎使用人工智能去做大规模的所谓‘职业替代’。”他希望人工智能成为一面镜子,帮助我们人类反思自己、照见自己:人类真正应该做什么?追求什么?教育真正应该干什么?如果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追求本真和自我的完善,向善向美,那么,师生都不需要焦虑,我们会从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找到自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会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华做了《国家经济发展动力源与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让世界瞩目,但是支撑中国经济40多年来高速增长的因素现在正在消失或转化,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也受到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打造新的动力源。

  “打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关键在人才。”他说,“人类社会正在迈进继大航海时代和工业化时代之后的大网络时代和智能化时代,全球价值链将逐步演进,形成全球价值网。全球价值网需要更加多元复合和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教育个性化和终身化、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线下线上教育高度融合、工作需求与精神追求相协调的时代正在来临。”

  他强调,人才既需要科学培养,更需要合理使用。只有构建适宜的用人机制和宽松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建成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才能解开“李约瑟之谜”、回答“钱学森之问”,才能激发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在他的主题报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的文化基础》中指出,中国的教育发展战略,应该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以此为基础与“根脉”。他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非常宝贵的教育内容与思想,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制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他表示,在中国教育的传统文化中,教育既是一种公共事务,也是个人与社会的责任。因此,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的各种资源,有效发挥政府与民间两个积极性,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的优势和文化基础,同时,也为世界其它国家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论坛还同步召开了闭门“教育战略咨询会议”,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这一战略话题,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组展开研讨,参与研讨的为新一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新一届学术委员共53名,除来自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外,也广泛吸纳了科技、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学术委员们“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基础教育看基础教育,跳出高等教育看高等教育,跨界讨论教育强国建设,产生了很好的效应,热烈而深入。会后,韩进会长代表学会向第四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并提出殷切期望。

  据悉,本次学术年会活动季系列论坛活动于2023年10月启动,将于2023年10月-2024年1月陆续举办1场主论坛及10余场分论坛活动,主论坛由中国教育在线提供支持,分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承办。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