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弄虚造假害人害己
2024-11-26 中国教育报

  冯海宁

  在职称评审问题上,别想着走捷径,否则将面临经济损失、被处罚等风险

  据新华社日前报道,“8000元免试评定”“专属通道,不过包退”……多地密集开展职称评审工作之际,一些中介机构声称可以提供“一站式”“一对一”职称代评代办。对此,人社部门提示:职称评审有着规范程序和标准,“代评包过”是骗局,要小心。

  职称评审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的评议和认定,事关一个人的工资调增、职务提升乃至职业前景等切身利益,本没有捷径可走。2019年实施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以及今年实施的《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均作出了严格规定。例如,要求实行职称申报诚信承诺制度,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职称的将会被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况且,目前职称评审对评审人员、评审专家、评审单位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都有着严格的监管程序。有真才实学的申报人应当自重自爱,把职称评审作为自己提升业务能力的动力。少数人如果总想着依靠中介机构钻空子、弄虚造假,到头来不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会留下不诚信记录,面临经济损失、被处罚等风险。

  现实中,有的申报人申报材料不符合职称评审要求,想图省事走捷径。这让一些中介机构嗅到“商机”,投其所好推出职称评审代评代办服务。为了牟利,一些中介机构炮制了很多诱人的广告词。例如,“零材料申报”就是一种典型的谎言。尽管职称评审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改革,为中小学教师等职业人群的申报材料“瘦身”,但仍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即使中介代为提供申报材料,但弄虚造假难过评审关,若相信这一谎言必将上当受骗。再如,中介所谓的“一站式”代评服务等于暗示材料造假、暗箱操作,而一旦被发现承诺不实、弄虚造假,根据相关规定,申报人3年内不得申报职称评审,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还要移送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对于职称申报骗局,有关各方还应该“疏堵并举”,采取更务实的措施治理职称代评乱象,切实维护职称评审公信力和申报人权益。

  所谓“疏”,是指真正落实职称制度改革措施。通过简化职称评价指标或者限制性条件,让职称评审更灵活更科学,为申报人适当减负,让职称评审成为促进申报人职业发展的助推器。所谓“堵”,是指系统治理职称代评问题。既要对中介发布的职称代评广告加强监管,也要严格职称评审程序,防止中介代办浑水摸鱼。对涉嫌诈骗的中介机构,相关部门要及时依法查处。

  人社部门此次提醒广大申报人,职称评审有着规范程序和标准,所谓“代评包过”是骗局要小心,显然很有必要。但必须指出,少数申报人之所以上当受骗,实属动机不纯、咎由自取。申报人自身应严守诚信红线,恪守学术道德底线,绝不能因为着急评职称而妄想花钱造假解决问题,否则必将自毁前途、害人害己。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