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俊辉《光明日报》(2024年11月13日03版)
育人之本,在于铸魂。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创新课堂教学“主渠道”、融汇社会“大课堂”资源、纵深拓展网络“新平台”、构建思政“大师资”体系等方面,多维度协同发力,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增强高校思政引领力。
创新课堂教学“主渠道”。学校将办好思政课摆在重要位置,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运用多种数字技术,创新教学载体,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打造了一批思政“金课”,获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学校创设的“2234”教学模式,将“集中讲授、实践体验、研讨创作”融为一体,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高质量推进日常思政工作。学校高质量推进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高位”专题学习活动,组织师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让师生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组织“高味”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筑“高效”管理体系,实现“知识共享—意义共享—价值共享”递进,引导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汇社会“大课堂”资源。学校依托产学研联合办学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科技创新成果、军工故事、科学家精神等元素融入思政教育,成效显著。开展“国防军工特色文化资源赋能科技大思政课”建设,与多家科研院所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打造“行走的课堂”,构建由资源、师资、课堂、课群、展台、文化6个子系统组成的育人生态大系统,实现教育主体“我你他”融汇,教育目标“知信行”融达,教育空间“课社网”融合,教育方法“史事理”融通,推动“大思政课”入脑入心。
纵深拓展网络新平台。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建好平台,开发服务师生的应用终端;讲好故事,加大供给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短视频、短文、小说等优质文化产品;育好能力,在“快”“全”“论”上下功夫,加强思政引领力。学校教师运用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以回答“时代之问”“社会之问”为核心,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以“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淬炼思想品格”为核心打造实践教学线上平台,通过“精神探微”“史实再现”“观影明志”“你问我答”等环节,实现“场馆资源+虚拟仿真+影视元素+师生互动”的有机融合。持续完善网络信息监测机制,加大正向引导力度,努力构建清朗健康的网络育人环境。
构建“大师资”体系。学校立足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等大批优秀教师。按照“方法各异、内容互补、节奏衔接、方向一致”的总体思路,推进课程思政常态化、规范化、体系化发展。积极发挥专家学者、文化艺术名家、宣讲能手等在重大活动、重点领域中的应时补位作用,持续开展“院士第一课”“专家学者进校园”“五老理想信念教育”等品牌活动,深化师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对党的政策方针的理解,强化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 (杨俊辉)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