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强保障
2024-11-01 中国教育报

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 党支部书记、副组长 李立新

  全国教育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上来,纵深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与教育部党组同题共答、同频共振,扎实推进实施教育强国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为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是督促一体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政治监督,督促教育系统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的工作举措和坚决有力的实际行动。要督促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定不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政治监督,推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督促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政治监督,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蓬勃发展校园足球等体育运动,持续整治教育领域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要督促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紧紧围绕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强化政治监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体制机制,高质量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自主培养,切实为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教育力量。

  二是督促一体落实教育、科技、人才战略部署。全国教育大会要求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督促推动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布局教育强国建设。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生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聚焦国家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强化有组织科研,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着眼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着眼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提升。着眼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促进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更好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是督促一体加强党风政风、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推动教育系统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重拳纠治基层干部、广大师生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育部机关要带头坚决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深入落实《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对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重点整治导学关系“异化”、学术不端等突出问题。坚持严管厚爱结合,坚决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着力构建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和清朗的育人环境、科研环境。

  四是督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围绕深化教育改革重点领域,紧紧盯住办学治校、教学科研中的廉洁风险,持续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深入推进以案促改促治,不断完善教育部机关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坚决惩治“靠教育吃教育”,深化整治教育系统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持续深化高校重点领域腐败治理,以继续超常规推进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有效解决教育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标本兼治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制约教育强国建设的顽瘴痼疾,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创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