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涵盖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方面。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深化改革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高等教育学界需要深刻领会《决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化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和本质要求,立足教育发展现状,科学分析和洞悉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高质量教育和提升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助力和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项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深化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和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作出战略部署,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高等教育扮演着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融合的重要结合点角色,因此,站在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需要广大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既指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地位作用,又强调了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与其他环节的内在紧密联系。可见,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社会各界不断深化认识教育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的重要途径。
教育强国建设要有基于国情和教情实际的中国特色,集中表现为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尚学的深厚历史底蕴,强调教育的人民性和公益性,立足人口众多和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现实,着力解决好社会发展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诉求,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平等享受更优质更公平教育服务的诉求。深入分析和研判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优秀人才的内在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着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命题,科学设定既遵循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内在客观规律,又充分彰显教育和科技、人才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创新协调发展同向同行、相得益彰的教育强国总体建设目标。
首先,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价值遵循引领教育强国建设,把教育蛋糕做大做强,并科学合理公平分配,强化教育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健全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其次,要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强国建设,统筹推进办学模式、教育评价、教育治理体系、办学经费来源及使用监管等在内的综合改革,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宽领域的内外联动扩大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最后,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重点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强化区域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加快优化科学布局重点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
准确把握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
《决定》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于今后中国的发展而言,改革开放不仅不会停歇和停止,还将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可以看出,目前教育问题远远超出了学习者上学接受教育的范畴,进而升级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换而言之,教育领域的问题焦点正在实现从追求学习者“有学上”向追求能“上好学”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转变。
结合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潮流来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对外开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科学认识,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与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互为前提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同向发力,才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既影响着高中教育阶段甚至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评价考核,也影响着课程设置体系和招生遴选的价值体系和逻辑思维;既影响着人才培养,又影响着作为社会个体的学习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思考习惯和实践能力等在内的能力和素养。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关键应该是提升包括各级各类高校在内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优质教育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而教育服务能力的制约存在诸多现实影响因素,既包括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分布的均衡性问题,也包括区域高等教育之间的科学布局问题,还包括区域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能力水平的差异性问题。
从系统论的视角而言,妥善科学高效地解决制约的问题,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一方面离不开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公众等在内的多方联动,共同参与,同向同行;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各高校积极主动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和继续教育等携手并肩、共同发力。
解决这些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问题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用发展的思维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用发展的实践来消除发展的结构性、层次性问题。抓住教育综合改革中的教育评价改革和招生考试改革的“牛鼻子”。进一步深化开放,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更深层次的对内协调、更宽领域的内外联动,更为科学和深度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持续扩大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助力和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项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和高质量发展。
强化认识高质量教育和提升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因素的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更是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格局也面临转变与革新。
《决定》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对于包括广大高校在内的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需要的能力;如何建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通行标准要求的自主知识体系,引领文化传承和创新,增强“四个自信”;如何将科学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如何发挥人才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推动教育科技的协同发展等在内的一系列明确要求和现实挑战,需要高校积极应对并回答好“时代之问”。
目前,无论是从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还是在校生规模、毕业生规模等指标来看,我国正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前列甚至第一梯队;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指数都取得了耀眼成绩。在成绩面前,需要我们高度注意的是,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距离广大人民心中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距离,距离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需求,解决“卡脖子”等核心技术领域的能力仍然有待快速提升,引领社会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号召力、凝聚力以及向心力仍然有待提升;高校在课程设置、实践和实训、理论实践结合等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堵点”和“卡点”,尚未很好地处理好学有所长、学有所精、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等诸多实践层面的现实问题。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到普及化阶段,面临时代之问作出的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旨在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提供坚实的后盾,最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吸引力,实现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转变。
对于高校而言,要强化系统认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提升优质教育服务供给能力的重要性,把教育强国建设落实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瞄准和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关键性内生变量,推动积极稳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以及效度。高校要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为抓手,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清醒认识到当前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将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当作撬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点,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本文系吉林大学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课题“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双一流’大学引领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实践路径研究”(2023SYLZ02)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SKX2022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雷生,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