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2024-08-20 中国教育报

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专家学者深入学习座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编者按:8月13日,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约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座谈,以期把教育战线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上来,持续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贡献智慧。现将专家主要观点予以摘编,与读者分享。

  改革开放的历史节点和标志性意义

  李忠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每一次三中全会,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原因,都与改革开放有关,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因此,在人们心中,三中全会有着特殊的意义,是推进改革开放的节点和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一直在中国大地上汹涌奔腾。改革开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态势和特点,但即使有曲折,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都始终呼唤着、推动着改革开放步步深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已经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要求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实践是检验中央全会决策及其历史地位的标准。实践检验包含三个维度。一是认识论维度,即必须由客观真实的实践成效来检验。二是价值论维度,实践的成效,到底哪一种是应该肯定的,哪一种是不应该肯定的,涉及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本版文章均简称《决定》)强调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等,就是价值维度的标准。三是方法论维度,即用全面的、历史的、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观点认识、分析实践的成效。

  (作者系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

  瞿振元

  《决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是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既要认识三者的内在一致性,又要看到三者的差异性。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工作特点,现实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因此,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具有现实针对性。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进行一体化有效整合,通过对发展顺序、保障力度、重点方向等宏观战略的动态调整,变三者之间的张力为发展合力,从而产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抓好三者结合的重点部位,特别是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交汇点。“双一流”建设高校要遵循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三位一体的新体制机制,争取实现学科建设新突破,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教育要主动深化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任务非常繁重,要以钉钉子精神全面落实好《决定》提出的各项任务。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育才+岗位成才”是拔尖人才成长和涌现的一般规律。在拔尖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长期支持尤为重要。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范绪锋

  《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作出部署。主流教育媒体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撑。

  聚焦教育强国建设,争做宣传引导主力军。充分发挥内容生产和全媒体传播优势,扎实做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引导。立足更高站位、更广眼界,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大理论问题和教育强国建设伟大实践的宣传阐释,努力构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大宣传格局。

  讲好教育故事,搭建交流共享大平台。进一步增强报道专业内涵,打造发现、挖掘、传播中国教育故事的“蓄水池”。提升新闻报道吸引力、感染力,强化内容产品运营,注重传播能力建设,打造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的“扩声筒”。深耕教育行业、找准用户需求、深度连接用户,为读者群体、用户搭建相互交流提高的“朋友圈”。

  推进深度融合,打造教育媒体数据库。准确把握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目标任务,以理顺运行机制为重点,重构新闻生产传播流程,调整优化组织构架,改革评价激励机制,着力构建全媒体内容生产传播体系。以先进技术驱动媒体转型,挖掘好教育数据“富矿”,重构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底座。

  集聚专家资源,建设教育智库服务新高地。围绕教育部党组中心工作和地方教育部门改革发展实践,聚合专家资源,利用遍布全国各省份的新闻采编队伍,聚焦教育改革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调研报告,收集、研判重要教育舆情信息,服务教育决策。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思考

  吴潜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予以部署安排,明确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向和遵循,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其核心要义。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首先,必须着力探索理想信念教育机制。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和体制制度优势,做好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其次,必须着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要坚持和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在推动全社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

  最后,必须着力探索公民道德建设机制。要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引导人们在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要建立健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批判错误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过程中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决定》基于什么来谋划今天的改革

  韩庆祥

  深刻领会《决定》的内涵,要搞清楚《决定》表层逻辑背后的底层逻辑。

  第一,《决定》基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来谋划今天的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相互成就的,后者是前者的主题,前者为后者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第二,《决定》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后半程来谋划今天的改革。后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起更加定型、更加成熟、更加完备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体现在: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改革的重点体现为“七个聚焦”,从制度建设上发力,关注民生。

  第三,《决定》基于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提升治理能力来谋划今天的改革。改革的本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以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第四,《决定》基于动力、平衡、治理相统一的规律来谋划今天的改革。我们基于强大动力和创新活力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但当时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于是治国理政更加注重平衡。《决定》聚焦治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动力、平衡、治理相统一。

  第五,《决定》基于群众的急难愁盼和所需所呼来谋划今天的改革。《决定》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要根据《决定》列出问题清单,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政策清单,把政策清单转化为落实清单,把落实清单转化为惠民清单,使改革成果可感可及。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校务委员、一级教授)

  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部署

  秦宣

  《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总动员、总部署,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篇。

  《决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明确提出了“七个聚焦”。前五个“聚焦”整体上体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两个“聚焦”体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保障。从总体上看,“七个聚焦”囊括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和战略保障。《决定》的总体部署,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统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统一。

  《决定》提炼形成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六个坚持”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相呼应,与党的二十大确立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相贯通,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和根本遵循。

  《决定》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明确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决定》关于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集中体现,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作出的科学决策,需要我们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授)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人才保障

  林建华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大局、聚焦党的使命任务目标作出的重要论断,对于不断增进“四个认同”、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阐释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出发点,找准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着力点。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聚焦教育优先发展,重在夯实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促进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促进劳有所得向劳有厚得转变。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人才引领驱动,重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总之,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支撑,作出知识创新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坚实人才支撑

  汪寿阳

  《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方向。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坚实的人才支撑。

  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依赖于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去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进步。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将人才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支撑。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高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技能精湛、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才兼备的教育人才、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包括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要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评价、治理等变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一是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二是因地制宜开展人才培养;三是做好跟踪评价,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等;四是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五是加大引才力度。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柳学智

  《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自主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改革方向。为此,要基于人才供需之间的匹配状况和结构性矛盾进行相应改革。

  一是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推动创新布局与人才布局相结合。坚持“四个面向”,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把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布局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部署地方创新和人才战略;对照国际领先水平,制定超越计划,布局人才和创新资源。

  二是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促进人才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建立以专业分类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统计体系,引导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建立不同阶段、层次、类型的学科评价体系,根本扭转办学趋同现象;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三是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完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就业调查统计体系,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多元人才评价体系;深化职务成果权属改革;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深化青年科技人才使用机制改革,鼓励他们“挑大梁”、“当主角”。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张志勇

  《决定》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战略部署,要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并把握好机遇等。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任务包括如下方面:一是要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健全随迁子女公共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完善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机制。二是要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保障机制改革。三是要加快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提高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强化系统集成,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态;强化制度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加强数字化建设,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

  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周海涛

  《决定》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如何发现、安置、评价是健全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3个关键问题。

  首先,健全拔尖人才的多维发现机制。要提炼多元化人才发现表征,加强学习敏感性等方面的识别和评估。要推行多样化人才发现策略,构建学校、教师、专业评估机构和家庭高度包容、支持的教育生态。要设定差异化人才发现赛道,引入“差异化公平”理念,使用灵活多样的发现方式。

  其次,完善拔尖人才的协同安置机制。要优化通专融合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内嵌型、融合型、平台型书院的深度融合模式,强化项目制、书院制、学院制、导师制等的协同作用。要促进校内外共享优质资源,鼓励校内、校际标志性教学资源开放和共享。要贯通以科研促教学的路径,围绕洞察、思考、记录、探索、发表的科教融合链路,实施精准指导策略。

  最后,改进拔尖人才的综合考评机制。要构建动态考评体系,借助大数据平台,设计动态考评分流机制,完善拔尖人才退出和准入机制。要构建“规定性测试+选择性测试”的复合型考评模式,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能力提升的“测量仪”。要发挥“鉴定性评价”和“欣赏性评价”双重考评功能,为拔尖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和潜能挖掘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准确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李朱

  根据我20多年在《新华文摘》编辑部选编转载各类文章的经历,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论阐释作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强化意识储备,做好资料储备和理论储备。意识储备是指,直觉地想到核对引文的准确度,避免引用错误。这就需要做好相关权威资料的储备,并转化为自身的理论储备。

  二是要全面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到准确阐释。要把公报全文、《决定》全文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定》的说明结合起来系统学习,全面、准确地领会、理解,避免错误解读。文件起草组编写的辅导资料,是重要辅助。

  三是要用历史思维来领会和系统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是延续的、连贯的,需要系统学习和阐释。当然,也要结合改革开放历程来理解和阐释。

  四是要避免形式主义阐释,防止“低级红”、“高级黑”。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空喊口号的形式化解读,尤其要对标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政治论断,避免出现过度拔高、牵强附会的阐释,避免“低级红”、“高级黑”的歪曲解读。

  (作者系《新华文摘》编辑部编审)

  深刻理解《决定》的战略布局

  宣小红

  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首先要深刻理解《决定》的战略布局和历史使命。《决定》基于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目标进行战略布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思熟虑、高瞻远瞩的决策智慧,体现了战略眼光与历史使命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体现了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精准应对,体现了应对风险挑战与把握战略机遇的结合。

  其次,要深入领会《决定》的内在逻辑和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战略布局的前瞻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具有宏观性和可行性;“七个聚焦”从总体上囊括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集中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体现了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的结合、守正创新与系统观念的统一。

  最后,教育战线要全面落实《决定》的部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决定》对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战略部署涵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科学合理地规划了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方向指引和实践指导作用,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基础教育期刊社社长、编审)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8/20/node_3.htm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