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生: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带头做好调查研究
2024-03-26 顶端新闻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应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实际,认真深刻学习理解和贯彻实施调查研究工作,带头做好调查研究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借助调查研究促进决策科学化的良好风气。

  一、广大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党中央重申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目前高等教育体系演进和高等学校个体发展都客观面临着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大战略问题,需要回答好如何全面构建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有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实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愿景目标奠定扎实基础,更需要拿出真本领,在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在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坚实支撑。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应该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的今天党中央大力提倡调查研究的深刻意义,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和全过程环节深入开展专业规范的高质量调查研究,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服务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现。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包括党和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的战略机遇,承担着“为人民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内的“四为服务”这一战略任务;处于高等教育普及化纵向深入和老龄化、少子化融汇交错“三化合流”背景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阶段;面临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和以科研创新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以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新发展格局、以“双一流”建设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布局等在内的战略要求;面临着5G和AI等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突破“卡脖子”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技术以及运用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等提升发展质量的需要在内的战略环境。

  客观而言,这些问题和挑战的来源和形成,既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导致各种不确定性和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原因,更有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躲不开、绕不过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风险挑战与困难问题的因素,因此,迫切需要高校广大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通过广泛深入开展专业规范的调查研究把握来准确上述问题矛盾挑战的本质和规律,跳出围绕概念打转转“隔靴挠痒”似的传统陈旧研究范式,借助开展深入的专业调查研究找到破解困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诸多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回答高等教育如何做好“四为服务”的现实需要,从而转变教育科学研究作风、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和本领、强化高等教育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

  对于高等教育领域而言,要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对于学校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要将开展调查研究放到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水平和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放到高校发展科学决策的层面来认识调查研究的本质。从提升大学内部治理水平和能力现代化视角来看,可以将是否重视调查研究,是否具备规范专业的调查研究能力,是否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当作检验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穿衣镜”“检验剂”和“验金石”。

  譬如,每年年初高校都会召开务虚会,讨论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后勤保障等在内的各项重要工作,新学期务虚会最突出的现象就是通过各个部门和学院开展扎实的调查研究,用翔实的数据资料为学校发展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和抓手。

  实践证明,新学期务虚会召开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部门和学院层面是否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是否真正深入基层课教师和广大学生中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能否提供详实客观的数据资料作为支撑,取决于所开展的调查究竟是蜻蜓点水式的 “走马观花”应付差事万事大吉,还是深入实际的“下马看花”,裤脚上沾满泥土,足迹和身影遍布学校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建议广大高校要用好学校基本业务费和校本项目这个机制抓手,对这些项目加以规范管理,强化这些项目课题的问题导向,鼓励深入学校办学基层一线深入开展专业的调查研究,不以学术论文产出为结题结项的重要评价与衡量标准,而应强调这些项目课题能够为学校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学校办学效能提升和优化,最终改革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与此同时,在研究成果、研究项目和课题的评价考核以及选题设置方面,结合学校和学科实际,站在适当向

  二、广大高校充分发挥开展调查研究具有的人力和智力等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广大高校而言,具有调查研究所需要的数学、统计学、社会学等齐全的专业学科,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人才在内的力量雄厚的师资力量,拥有包括社会调查研究等课程体系在内的专业课程,更拥有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了包括问卷调查等定量和访谈、观察、民族志等定性分析方法的本科和硕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广大青年学生。这些都为高校深入开展专业和规范的高质量调查研究提供了其他领域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人力和智力等方面的条件和优势。

  广大高校要切实加快组合和构建起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多维度立体网络,发挥包括课程设置、课堂讨论和课程作业、学位论文、科学研究课题项目以及学校、学院和行政部门机关在内的调查研究实施体系,为深入开展面向校内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后勤保障服务等在内的教育服务满意度调研,更要走出校门走进工厂企事业单位和城市社区和广袤的农村等生产生活一线,调研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现状、乡村振兴、环境保护和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化进程、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居家养老、托育保育、平台用工、劳动仲裁等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将科学研究项目、学术和学位论文立足祖国发展和建设实践一线,鼓励我们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和广大的学术新生力量的青年学生做“不写文章半句空”的真学问,而不要做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脱节的“两耳不闻窗外事”“寻章摘句老雕虫”的学究。

  具体而言,首先,建议高校加快整合学科专业资源,盘活现有的课程资源,强化面向广大青年学生包括数学、统计学、评价学、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教育教学课程群建设,在广泛调查调研的基础上,面向人文社会学科青年学生开设和增设包括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田野调查等相关课程,拓宽广大学术新生力量的学术视野切实提升和丰富青年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

  其次,学校要鼓励和资助学院、研究中心、基地等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人才培养为抓手,邀请国内外学术界相关专家、学者,举行和举办社会调查研究相关讲座、工作坊和专题学术研讨。

  第三,广大教师是开展调查研究的主体和中坚力量,要引导广大教师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和社会发展实际,从内心深处牢固树立调查研究的意识,提升广大教师的调查研究能力素养,改进和适当调整调查研究成果的评价指标权重,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过程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用专业化高质量的科学调查研究来积极赋能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为学校所在区域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贡献专业智慧和力量。

  第四,对于广大青年学生而言,要积极引导参与到国情、社情调查研究实践中来,借助寒暑假三下乡、行走中国、新春走基层、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平台,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遵循“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来丰富和创新发展理论”的理念,积极投身到各项调查研究中来。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项目等方面,强调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科研项目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深入实施,用坚实的脚步在祖国广袤辽阔的神州大地上谱写出铿锵有力的青春乐章。

  三、广大高校要发挥排头兵和领头雁作用带动社会各个领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对于广大高校而言,开展调查研究并非简单地发放调查问卷和举办几场座谈会那么简单,也绝非拉个横幅请些媒体记者发篇新闻报道那么容易,而是要结合国家建设和发展实际,不断积极运用和不断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科学理论,尝试科学准确解读中国发展道路经验,最终形成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忠实听众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实现既要能够向国际学术同行讲中国发展与建设好故事(tell good story),更要把中国发展与改革和建设故事讲好(tell story well),还要能够把好故事讲好(tell good story well)的三步跨越。

  广大高校师生要做到这些,那么,毫无疑问,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规范科学专业化的数据解读,扎实深厚的调查研究资料分析和话语表达呈现是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对于广大高校而言,一定要深入思考如何才能很好回应党中央提出的“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的要求。

  广大高校要积极盘活自身优势资源,切实发挥排头兵和领头雁作用带动社会各个领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具体而言,高校要走出以往闭门办学的模式,着眼党和国家建设大局,积极谋划学校如何有效参与到党和国家建设各项事业洪流中去,主动承担和履行“为人民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内的“四为服务”这一战略任务,主动布局学校自身的学科专业,瞄准提升能够解决“卡脖子”技术的能力,积极调研世界范围内学科专业建设现状,调研世界各国在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和应对措施,调研世界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体系、科学研究趋势导向以及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既不要夜郎自大,更不要坐井观天,而应遵循胸怀天下的事业和决心,坚持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开放,积极汲取人类文明先进文化和管理经验精华,奉行批判式的“拿来主义”,既要为我所用,更要注重学习借鉴和不断创新超越。

  与此同时,高校应积极参与所在区域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来,要善于从脚下的肥沃土地汲取办学和发展的营养,摆脱学校和所在区域脱钩的“盆景式”办学理念,要积极融入甚至引领学校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实际过程中去,立足脚下大地,牢牢生根并植根其中,实现高校与区域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双向奔赴合作共赢。

  对高校来讲,要积极走出象牙塔,发挥自身学科齐全、理论功底深厚、实验平台众多等优势,深入田间地头、企事业单位、社区乡镇,调查研究所在区域对于人才、科技、文化、社区基层治理、休闲养老、幼儿托管教育、乡村振兴、环境治理、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以咨政建言、产教融合、人才培训、产业孵化等方式参与和引领所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将调查研究切实转化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的新动能,摆脱以往那种调查启动仪式花团锦簇高朋满座各方媒体纷纷报道,调查研究过程大张旗鼓车水马龙前簇后拥轰轰烈烈,调查结束结果束之高阁锁进档案柜、写进工作报告、停留在文件上和领导大会工作报告上的那种模式。

  四,广大高校开展调查研究过程中需要重视和规避、防范的几点问题。

  在党中央重申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时代背景下,广大高校开展调查研究需要高度重视和坚持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校在实施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要树立正确的调查研究观,调查研究既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宣传数据万能,更不要陷入调查研究的数据陷阱中,要客观认识到调查研究只是一个过程和方法,是准确了解整体情况的一个抽样测验,要坚信“数据不能说明有问题,数据只能说明一定问题”,调查研究工作只是解决问题的依据和开始,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一定是功夫在调查研究之外。

  其次,高校在实施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牢牢遵循党的群众路线和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调查研究的观点、数据、访谈资料要真正从群众中来,深入到群众中去,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一些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毛毛雨不湿地皮的走秀式的调查研究、座谈访谈,不仅无助于准确科学了解基层情况,无助于解决基层群众急愁难盼的实际问题,反倒会疏远政府和群众的鱼水情深的紧密关系,甚至影响会降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好感。高校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切忌揣着专家的架子,带着清高的表情,端着笔挺的身板,跩些专业的学术术语,而是要用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的朴素语言,人民群众感受得到的诚意,人民群众能够抚摸得到的理论温度,来和挨家挨户的敲门登门走访促膝长谈,停下脚、弯下腰、俯下身、脱下工装换上便装,面带真诚笑容,能够坐到老乡的田间地头,深入走进车间厂房,去倾听群众呼声和心声。

  第三,对于调查研究的数据处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守党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听真话、察实情,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保持调查数据的独立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减少甚至杜绝人为因素干扰。在坚持弘扬正能量的前提下,强调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敢于正视棘手的复杂问题、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从而切实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和改进工作的有力抓手。

  (作者张雷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吉林大学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项项目《提升新时代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略研究(2020SZQH18)》吉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SKX2022013)》,吉林大学廉政建设专项“高校内部腐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2020LZY013)”阶段性成果)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