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以“长期主义”审视学历的价值
2024-02-27 中国教育报

  近日,一篇自媒体文章《把学历改成高中后,我终于找到了工作》引发热议。文中涉及多位求职者降低学历后得到更多工作机会的经历。例如,有的在奶茶店、酒店前台应聘成功,有的从“无人问津”到收到多条求职答复消息。降低学历真的利于找工作吗?他人的经验真的具有普适性吗?对此,应该冷静思考。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极易发生信息传播的“群体效应”。春节过后,将迎来招聘的又一高峰期,求职就业话题自然备受关注,易形成舆情热点。在网络上简单一搜索就会发现,“把学历改成高中好找工作”的话题在去年秋季就曾出现过,可谓“旧瓶装新酒”。这个话题之所以能再次引发热议,在于其无形中放大了求职者的焦虑情绪,甚至关联到读书无用论、学历贬值等话题。不可否认,在就业形势紧张的背景下,降低学历快速找到工作的情况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但需要看到,这很大程度上还是有限的个人经验,甚至具有地域性和阶段性,并不能“推而广之”。

  招聘与求职是一个实现“人岗匹配”的过程。在求职者较多的情况下,用人单位用学历去筛选简历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初选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尽快找到合适的人。如果应聘者的学历较高,对薪资、福利等方面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考虑到满足不了应聘者的相关需求,用人单位会倾向一些匹配度更高的应聘者,以确保人才的稳定性。

  同样,如果应聘者学历过低,达不到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用人单位会认为其无法胜任相关工作而不考虑聘用。因此,即便求职者隐瞒自己的真实学历,快速获得一份工作,也可能很快因“人岗不匹配”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此前,新闻报道中的“本科生应聘工厂、保洁员等职位被嫌学历高”,大概率就是类似的原因。动辄联想到学历贬值,显然失之偏颇。

  面对较为紧张的就业形势,也许有人还是困惑于学历的价值,陷于迷茫和纠结。对此,不妨多以“长期主义”审视学历的价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大学生的学历光环已经大不如前。这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和教育的巨大发展有关,再用几十年前的眼光和标准去审视当下的求职市场并不可取。

  学历代表的是过去的学习经历,其长远的价值并不在于一纸文凭。我们应该珍视这样一种体验,即在求知、求学的过程中,获得智识的增长和心灵的觉醒。未来的社会是新职业层出不穷、需要践行终身学习的社会。一个人的成长不太可能是线性发展的轨迹,最终成功、幸福与否也不完全由学历决定,而是取决于内心深处是否敢于直面自我并不断向上生长。因此,审视学历的价值时,不妨少一些急功近利,多关注自身的成长,多反思自身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同时,在求职过程中要不断检验自我,及时校准目标和方向。既要有保持定力的清醒,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也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正视挫折和挑战。

  以“长期主义”审视学历的价值,还要警惕学历审判的误区,避免以学历水平自设门槛。比如,对待“本科生眼高手低”“大专生、高中生更有性价比”等论调,要有清醒的觉知。正如此前“学历是大学生脱不下的长衫”的说法,反映的只是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路上遭遇困境时的自嘲,并不能代表大学生群体都存在好高骛远、消极逃避的心理。同样,今天有大学生改成高中学历快速找到工作,也只能说明在某一区域内门槛较低的岗位需求旺盛,并不代表这就是解决就业的合适方式。

  有学者指出,政府、社会、媒体、教育机构和个人行为者都是文凭社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如果我们自身期待社会对学历、文凭不要过度倚重,那至少自身应该摒弃一些功利性的看法和做法。比如,没必要把读书作为求取“功名”的捷径,也无须将一时的求职不顺完全归因于学历问题。即便是降低预期就业,也应该找准定位,制定长远目标,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

  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每一代人都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既会享受到时代给予的利好,也必然会遭遇相应的挑战和风险。生活本来就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要警惕为心理舒适区寻找借口,陷于无意义的精神内耗。于个人而言,重要的是正视现实、改变观念、提升认知,在乐观的预期及平和的情绪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刘钰,作者系本报记者)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2/27/content_635531.htm?div=-1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