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升综合素养 构建课程思政特色课程
2022-08-03 中国教育报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目标,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与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针对现阶段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在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和运用思政资源,从不同维度建构起系统全面的课程思政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养,对推动人才培养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紧扣课程思政目标,加强顶层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育人实效,真正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起来,成都理工大学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从顶层设计入手,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及育人功能,推进一体化、系统化建设,赋予专业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不断规范相应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与评估监督机制。学校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完善专业课的设计方案,同时搭建由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在编写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相关教学资料的过程中,学校着力避免教学内容“形式化”“标签化”等现象,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并予以推广,推进课程思政制度化、专业化建设。

  优化课程思政体系设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成都理工大学立足各专业特点,精心选择能准确诠释思政课程精髓的教学内容,将其转化为课程中生动的教学素材,避免照本宣科、碎片化地向学生灌输理想信念教育,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育人特点。同时学校不断探索有效的评价方法,建立课程思政专项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在传统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探索更多能够体现学生话语表达、日常行为规范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科学地反映教学效果。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指导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成都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勤学敬业、自强不息等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思维方式,培养专业人才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深邃的思想内核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树立勇担重任的责任感、使命感,筑牢家国情怀,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改变单向度教学模式,着力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

  学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度”教学模式,着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学习主动性。学校深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由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果及育人质量。同时,学校根据青年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索网络文化接受规律和学生心理成长规律,有效借助新媒体技术,找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探索形成“线上+线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与学更具灵活性、自主性,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出针对性与有效性

  实践教学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想,是理论教学的重要延展,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个维度践行“知”和“行”,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目标。一方面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优化社会实践活动资源配置,着力搭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平台,设置相关主题网站,组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网络互动平台等形式深入学习、领悟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学校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拓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切实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与亲和力。(陈力铭)

  来源: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8/03/content_612630.htm?p=-1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