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建设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022-06-21 中国教育报

  “讲述党史人物故事,传递红色革命精神”。在长春师范大学党史学习教育课堂上,教师用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生动讲述着红色革命故事,同步开展革命历史教育,学生学习氛围浓厚。长春师范大学注重将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传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教学在助力各门学科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春师范大学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作为重点来抓,以思政推动专业学科教学,实现学科间协同互动、资源共享,打造了一批思政精品课程,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弘扬战“疫”精神,打造思政云课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疫情防控既有涉及国家时政的思政内容,也包括生物学、历史学、化学等专业知识,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长春师范大学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工作,开通线上平台,打造了学校领导及教学主管部门“云巡视”、学院负责人“云听课”、师生共同参与“云课堂”的三级教学管理模式。授课教师队伍强大,既有党委书记、校长讲授的“以科学精神和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免疫力’”的战“疫”专业课程,也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理论课程。推出了“青春战‘疫’”讲好吉林故事主题教育活动,塔丽婷老师在课堂上增设了抗疫专题《疫情之下彰显中国力量——在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看党的领导》,讲解了通过这场战“疫”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战“疫”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等内容,既不打乱原有教学进度,又能达到疫情背景下稳定学生情绪、坚定学生抗疫必胜信心,以时事促教学的效果。疫情防控期间共产党员教师下沉到社区临时党支部做志愿者,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线上‘战疫’思政课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战疫情的强大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既要做好自身防护,更要做传播科学防疫知识的‘主力军’,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我们知识,在课下更用投身志愿服务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很多同学也都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名研究生说。长春师范大学探索推出“导师制”,导师的职责极其“宽泛”,既有思想上的引领,又有学术上的指导,还是生活上的“顾问”,疫情防控期间更让学生感受到了“亦师亦友”。长春师范大学通过实现师生协同“备课”,让学生们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开展了“党旗引导聚合力,党徽闪耀战疫情”的活动,李晗同学主讲“同心战‘疫’、青春担当”微党课,和同学们分享了“90后”“00后”大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在抗击疫情中成长的故事,大力传播和弘扬正能量,提升了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协同研课“互动”,深化借鉴合作

  长春师范大学成立了课程思政创新研究中心,为不同学科间教师的交流搭建起平台,中心定期召开课程思政建设会议,开展教研、科研、备课等活动,倡导课程思政要如盐入水,努力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互动,将不同学科内容纳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以往思政课教师备课在涉及其他专业知识时多以常识性、纲目性列举为主,涉及的知识点内容浅,出现不同专业用相同案例讲授知识点的情况。为了提高授课内容的专业性,思政课教师与相关学科教师频繁互动,征求专业课教师意见,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专业化,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同时对其他专业课进行了温习,架起了思政课与专业课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不同学科知识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对此深有体会:“我们的思政课教师在讲到改革创新时,讲述了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及康希诺生物联合研制中国首个新冠疫苗的过程,老师从病毒毒株的分离讲起,这是我们的专业知识,立刻就吸引了我,使我深刻认识到改革创新是时代的迫切要求。让我更加喜爱所学专业,也决心以科学家为榜样,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不知道的是,为了讲好这一案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了充分研讨,而且仅在生命科学学院教学用这个案例,在为历史专业学生讲授改革创新问题时,思政课教师与历史专业课教师探讨了人类疫苗研发的历史,思政课教师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此外文学院的高红梅老师经过和思政课教师的切磋,在教学中也形成了“自我认同、专业认同、文化认同”梯度同构的课程思政特色,使学生追求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感明显增强,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协同育人“一体化”大力实施名师培育工程

  新形势下高校要实现“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这足以证明教师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因此,长春师范大学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形成教师共同体。教师在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实现高效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充分合作,积极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并将其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助力教师本人的成长和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长春师范大学大力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涌现出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师和精品课,先后有多个优质思政微课在“学习强国”平台“吉林高校优质思政课展播”专题中集中展示,“像追剧一样追思政课”“紧跟时事有独到见解”“思政课教师是网红”是很多学生的评价。长春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组织实施一体化教研,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先后建设了一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两支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吉林省高校名师工作室。长春师范大学思政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获得主管部门的支持和认可,现有一门国家线上精品课,在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中,有一门省级精品课、两门省级优秀课程、一门校级精品课程、一门校级建设中的精品课,课程建设成效获得普遍认可。  

  专业能力培育与思政教育同步推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春师范大学团委将青年固本励能工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坚持培养青年学生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精神,秉承固本励能的育人理念,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用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实施“三层级三提高”“四阶段四成长”,固本励能职业素养培育活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职业素养提升计划,夯实学生个人专业素养,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目标和计划。学团工委开展的“青年大学习”行动及各类主题团日活动成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的良好舞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长春师范大学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既注重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注重学生优良道德素质的养成,教务处举办了多届“红烛师魂”师范生教学技能系列竞赛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了锻炼教学技能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本领,而且增强了师范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了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教师技能,加强了青年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素养培养,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团日活动,包括安全教育、消防教育、思想教育等,通过开展系列团日活动,青年学生的教师素养得到很大提高。例如学校在开展实践活动育人中举办了“简历大赛”,吸引了大三、大四学生踊跃参加,通过参赛,学生不仅提高了撰写简历的能力,而且树立了更明确的职业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成人、成才、成事”的目标。

  扎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教育资源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长春师范大学坚定不移地坚持思政课的核心地位,发挥思政课的核心作用,同时借助课程思政对思政课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让思政课真正有益有趣,切实有效地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长春师范大学不断拓展综合素养课程的思政内涵,在学校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赋予综合素养课程更多的价值使命,强化该类课程的政治和思想引领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有效地传达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长春师范大学在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时,从课程思政视角,以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为引领,以工匠精神为主线,让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鲜活起来,完成思政课程价值引领和专业课程价值渗透的有机融合。本文系吉林省哲社办基金项目“2019jd19教育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和吉林省高校思政课建设协同教育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教师们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并将其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生命科学学院张丽辉老师在讲授应用生态学的内容时,通过生物多样性等社会性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解。政法学院宛素贤老师在讲授行政处罚知识点时,介绍了在管理与服务的发展中,体现了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主旨。长春师范大学不断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强化顶层设计,以制度的形式建立常态化和长效化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学校建立了党委主体责任制,落实党委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要求所有课程都应发挥教书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应具备育人意识和承担育人职责,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逐步修订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程、专业课程育人和综合素养课程建设等工作,同时鼓励全体教师加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升教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 

  长春师范大学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协同作用,深化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的融合互促,在吸收借鉴过程中,思政课教学内容日益专业化、多样化、趣味化,满足学生学习兴趣上的需求,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协同建设过程中得到增强,协同教育模式的推广为各学科探索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姬咏华)

  来源: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6/21/content_611176.htm?p=-1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