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构建“两线三阶六训式”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2022-03-08 中国教育报

  福州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素有“福建省科技人才摇篮”之美誉。针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面临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问题,10多年来,福州大学以27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项目为基础,持续深化改革,以培养扎根和引领产业发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素质高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两线三阶六训式”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有力地破解了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目标定位低、内容更新慢、机制不完善等共性难题,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设计:瞄准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福州大学构建的“两线三阶六训式”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两线”即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两条线交替联动协同,“三阶”即“基础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三阶式分级递升,“六训”即学科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习实践平台、专业设计实践平台、科研训练实践平台、竞赛活动实践平台、综合训练实践平台六大实践训练平台协同推进。

  该体系通过构建六大实践训练平台,重构了“基础—创新—综合”三阶实践教育内容,逐步提高实践训练的深度、难度、综合度;通过设计课内外两线交替联动,促使六大实践训练平台协同发力、逐步强化,增强实践训练的创新性、高阶性、体系化和综合化程度;通过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与基于产出导向的管理和评价机制,整合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增强课内外育人合力,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量质齐升。

  该体系经过7年多的实践应用、迭代升级,推动了专业建设和工程人才培养。学校“化学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5个工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1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6个工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在国内较早牵头成立省级新工科教育联盟,获“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10多项国家级别荣誉称号。

  实现:工程实践教育体系落地与提升

  (一)高阶性制定实践教育理念和目标

  2011年,学校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小组,确立“价值引领、知识拓展、思维训练、能力建构”“四位一体”的实践教育理念,并写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文件。从2012年起,学校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思维活、能力强”确定为工科专业高阶培养目标之一,在全国率先增设“品德修养”为本科生毕业要求的首个指标项。有机融入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按照“两线交替联动,六训逐级提升”的改革思路,反向设计课内实践课程群和课外实践项目群的对应学习目标,整体规划六大实践平台的功能定位。

  (二)高站位重构实践教育体系和内容

  在课内教育主线,大幅压缩总学分至165分,为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研究腾出时间;构建实验训练课程群、实习实训课程群、设计训练课程群三大实践课程群,制定三阶式课程支撑矩阵,确保课内实践学分占比约25%,高于专业国标的比例要求。

  在课外教育辅线,打造科研训练项目群、竞赛训练项目群、综合训练项目群等三大“高半阶”实践项目群,开展“实例研究—实境训练—实战检验”逐级递升的实践活动,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并灵活转换为实践学分。

  三大课程群对应三阶实践能力培养,三大项目群以“高半阶”形式成为三阶实践能力的连接环节。主辅两条线的实践内容遵循创新性、高阶性、体系化、综合化的互相转化原则进行设计。

  据了解,2001年,福州大学在福建省率先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数累计从2008年的2100多项增加到目前的6900多项,参与人数从7800多人增加到近27600人。

  (三)高质量强化实践教育机制和保障

  采用国家大学科技园、晋江科教园的“引企入校”,泉港石化、紫金矿业等集团的“引校入企”,建成紫金矿业学院、新大陆物联网学院等6种独具特色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协同育人制度,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融通、学科与产业优势转化为教学动能。扎实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系统性地将课程思政与实践活动思政的内涵要求纳入各环节测评点。通过“更新理念、师生共创、内部培养、外部引用、跨界共建、绩效激励”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满足工程实践教育需求的高水平师资,其中576名专任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或身为“双师双能型”,319名兼职教师来自企业和设计机构,133名境外教师来校承担教学实践指导任务。学校引导各学院开展就地错峰实习、开放科研训练等,确保每名工科生都能得到长时间充分实践。开发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校内不同职能部门、校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信息共享。

  创新:引领示范工程实践教育改革

  (一)目标理念创新

  学校创新性地提出了“价值引领、知识拓展、思维训练、能力建构”“四位一体”的实践教育理念,并以此来统领和发挥工程实践教育对工程伦理、终身学习、系统思辨、沟通表达等非技术能力养成的重要指导作用。在国内较早牵头成立省级新工科教育联盟,引领全省工程教育建设。成果对当前国家关于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定位要求进行了先行性探索。

  (二)体系内容创新

  学校提出了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创新性、高阶性、体系化、综合化的设计原则,在全省率先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并长期开展暑期助研、社会实践,经过不断积累迭代,成功构建了“课内外两线结合、三阶段分级递升、六大实践平台协同推进”的全新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实现了学生大学期间课内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断线。

  学校强化实践教育内容的项目化和研究性,创新了“四协同”教学组织模式,即课堂内外协同开展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实践、课程内外协同开展基于问题的研究式实践、校内外协同开展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实践、网内外协同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实践,全方位推动实践教学整合改革。

  (三)保障机制创新

  一是创新“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优势资源双向整合模式,创建了6种独具特色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二是转换信息化治理思维,采用“统一+自主”实践管理方式,特别是利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科研平台和研发中心集聚优势,有效开展了自主开放实验、就地错峰实习、反复科研和卓越设计等实践活动。三是基于产出导向理念,全面修订和制定了涵盖培养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及保障六大实践训练平台持续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学校层面制定出台的整套符合专业认证理念的管理文件,保障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工程实践教育体系的实施,且推广应用于学校非工科专业。

  应用:人才培养质量获广泛认可

  (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高”,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99%的用人单位满意毕业生工作综合表现。如学校ACM创新团队2006—2019届毕业成员共262人,其中149人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占56.9%;113人进入国际、国内知名IT企业工作,占43.1%。2019届毕业生到重点单位或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占35.62%,升研率28.66%;2020届毕业生到重点单位或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占30.59%,升研率31.78%;2021届毕业生到重点单位或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占70%,升研率达33.83%。

  学生工程素养获国际及行业认可。学校1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专业评估,通过认证的专业数居福建省高校首位、全国高校并列第11位。16个工科专业入选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科专业入选数位居全国地方高校前列。

  学生是“两线三阶六训式”工程实践教育体系的实践者与受益者,年均60%的在校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屡创佳绩。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本科生在国际学科竞赛中获奖108项,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1048项,在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2297项;在前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9金18银25铜,获奖总数居全国地方高校前列。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本科)中,福州大学名列全国普通高校第25名、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第23名、全国地方本科院校第3名、全国综合类本科院校第5名。“十三五”以来,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7篇,其中被SCI收录79篇、被EI收录34篇,学生申请并获专利授权594项,11个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交流和展示,两支团队获评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二)实践教学资源大幅拓展

  学校先后建成7个国家级别、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139个校级专业基础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实验室,6个国家级别、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40个校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5个校级学科竞赛基地、10个校内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基地、50个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2个国家级别、147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建立了紫金矿业模式、泉港石化模式、晋江科教园模式、土木国际化办学模式、闽台联合办学模式等6种多元主体参与的办学新模式;每年持续投入资金1300万元以上用于学科竞赛、实践训练、师生奖励、工作经费等,吸引校友企业创立“新楚大学生创业助力工程”“青创福大基金”等大学生创业基金达5000多万元。

  (三)实践成果被积极推广应用

  学校获“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多项国家级别荣誉称号,连续获得4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进集体奖和两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高校集体奖”,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学校“卓越计划”改革经验入选全国高校“卓越计划”十大典型案例。近10年,先后获得3项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2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主流媒体进行了大量跟踪报道。

  2016年至今,全国近200批次本科高校来校考察学习,学校教职工发表了100多篇工程教育相关教改研究论文,为全国高校工程实践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广泛辐射发挥了显著的示范推动作用。(于岩 张友坤 黄少钦)

  来源: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3/08/content_606278.htm?p=-1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