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以“四融入”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2022-01-19 中国教育报

  成都理工大学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课程思政为主线,融通思政课程,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设计

  着力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学校启动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工作,优化课程设置。在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育人目标中强化育人导向,增加课程思政目标。出台《成都理工大学本科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规范教材选用使用,严格凡选必审,凡编必审。科学规划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促进课程思政改革。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等18个系列文件,3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门首批97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如盐在水”般融入课程教学,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设计,融入学生学习任务,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

  围绕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实训课4条教学主线,结合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课堂教学传播、课后作业实践、考试测评等全教学过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细化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德法兼修、使命担当等《课程思政大纲》中的重点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为实现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的无缝对接,提供科学化、可视化、可操作的理论指导和应用参考。学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讲好校园疫情防控“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大课”,强化立德树人初心使命,组织思政课和各门课程教师线上“1+1”互动交流备课,用好校园疫情防控的“鲜活教材”,将其有机融入各门课程,通过云端课堂为3万余名本科生开设数百门线上课程,开设100余场次云端讲座,教学运行平稳有序,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研究

  积极组织教师申报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规律和重大问题,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2019年,学校启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工作,批准“形势与政策翻转体系的设计与实践”等4项为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野和格局提升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等9项为一般项目;开展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申报立项工作,立项“基于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研究”等共计10项重大项目、25项重点项目、125项一般项目和100项后补助一般项目,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建设,促进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改革创新

  印发《成都理工大学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和领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组织召开四川省高校“概论”课教学研究会年会等大型学术会议10余次,在全国全省教学展示、“精彩一课”教学比赛中获奖20余项,名列全省前茅。深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获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1项,建设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积极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高质量建设地学实践类课程思政体系,带动师资培训、制度创新和精品示范课程建设,与新华网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构建思政教育融媒资源平台,产出更多高质量课程思政成果。学校精心组织“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等各种思政教育大课,覆盖所有学院3万余名大学生,讲授内容丰富,讲授方法贴近师生,使师生深受教育。学校遴选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在校内外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共举办100余场次报告会,受众人数达1500余人次,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成效。(谷照亮 张爱艾 徐小强 王小波)

  来源: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1/19/content_604741.htm?p=-1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