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兽医学学科源于1927年开始招生的兽医学本科生培养。学科于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7年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入选河南省首批8个A类优势学科,2020年入选首批河南省A类特色骨干学科,2021年获批兽医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为畜禽重大疫病防控和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传承
“动医精神”引领学科发展
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团结奋进、力争上游、遵从集体、爱我牧医”的“动医精神”。王泽霖教授退休后,于2019年底将毕生的科研转化经费8280万元捐给学校,支持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新时代“动医精神”的内涵在不断完善和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科还赋予其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求是大讲堂、龙湖论坛等新载体,引领学科高质量全面发展。学院获评河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预防兽医系教工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临床兽医系教工党支部入选河南省高校样板党支部,一支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锚定生物安全
构建高能级平台集群
自“双一流”创建以来,新增国家、省部级平台7个,其中包括全国农林高校首家直接获国家部委批准建设的大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担任主任的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河南省实验室)、动物病原与生物安全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以及农业农村部门禽类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畜禽资源(家禽)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协同发展,形成了高能级平台集群,为突发重大疫情的发现和处置、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薪火赓续
实现人才自主培养重大突破
学科强化卓越人才靶向培育,康相涛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人才自主培养的重大突破,学科拥有两位全职院士。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含海外优青)获得者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5人,形成了涵盖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别人选、青年英才在内的高层次人才梯队,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两项、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第四届全国杰出工程师奖、第七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等,成为引领学科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持续教学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全校择优选拔成立动物医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行导师制、选拔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贯通化培养,并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高级职称的学业导师和专项经费,支持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训练,首届实验班82.4%学生被推免至国内知名院校深造。学科建设有河南省动物医学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和一等奖5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两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一项、第十七届全国“挑战杯”累进创新专项奖一项等。
继往开来
聚焦新型疫苗创制
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王泽霖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瞄准新城疫、禽流感等重要疫病,研制系列禽用多联疫苗,获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18件(其中一类证书两件、二类4件),成果转化率达全部,产生经济效益超500亿元。近年来,张改平院士创新性提出免疫潜力概念和新型疫苗理论,聚焦非洲猪瘟、禽流感、鸡新城疫和动物冠状病毒病等,利用结构疫苗学和系统疫苗学前沿技术,开发畜禽新型疫苗,有力支撑了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学科团队服务上市企业牧原集团成为全国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支撑郑州力之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消杀试剂市场占有率超过95%。
开阔国际视野
深化交流合作
学科把人才引进作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把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首要目标,把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作为关键纽带,目前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开展合作办学,开设线上全英语专业课程2门,组织5批59名师生赴美国、德国、新西兰等著名高校开展短期研学交流;创办国际学术期刊Veterinary Vaccine(《兽医疫苗》)期刊,并被数据库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收录;连续承办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3次,先后邀请44位院士、35位国际专家出席;倡导并主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一带一路”农牧产学研国际合作产业技术创新国际论坛等,有力地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张龙现 李成龙 李永涛)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