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创新构建“五项策略” 探索考古教学新模式
2022-04-12 中国教育报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考古人才,是事关我国考古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的“国之大者”。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不断传承“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创新构建了“五项策略”考古教学新模式,深化考古人才培育内涵发展,持续提升考古教育教学质量,效果显著。

  深挖育人内涵,在审时度势的研判中找准改革方位

  100年来,我国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古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提取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信息、永续保存文脉基因,科学技术是关键,专业人才是前提。如何培养适应考古事业发展、承担激扬文化自信重任的新时代考古人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国内高校历史教学中不乏将考古成果作为学术资源纳入历史教学的尝试和探索,然而实践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历史专业大学生整体上对于考古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不高。一些学校对于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考古学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阶段考古基础教育缺失,学生考古学基础知识匮乏,对考古学相关知识和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认知程度不高。同时,考古学科涉及墓葬挖掘、珍贵文物等具有神秘色彩和经济价值的内容,某些猎奇导向扭曲考古学科定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考古学材料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认知,弱化了考古揭示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于历史文化传承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这些方面都成为当前制约大学考古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

  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国培单位和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立足师范类院校特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持续推动考古课程的改革创新,成功构建了“五项策略”考古教学新模式,在“时”与“势”的研判中走出特色育人之路。

  厚植育人优势,在躬耕不辍的实践中激活创新动能

  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考古文物事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东北师范大学秉持“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工作作风抢抓机遇,不断摸索总结,广泛研讨、科学规划,逐步明晰了一流考古人才培育的目标及实现路径,创新提出了“五项策略”考古教学新模式。

  策略一:夯基垒台,筑牢本科教学根基。学校以强化历史专业课程建设为抓手,持续做精做优本科学生考古教学。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历史专业学生是考古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开设了考古学专业课程,“考古学概论”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有别于面向考古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概论类课程,注重考古学发现和研究成果在构建历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新认识的讲解。同时,针对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学生的特点,学校在考古课程教学讲解过程中还融入了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的解读。

  为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学校对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文物考察实践课程,在全国范围内选取重要的考古遗址和博物馆进行实践考察,进而增强历史专业本科生对文化遗产的直观认识。

  策略二:固本培元,提升研究生培养质效。学校聚焦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品牌建设,在“历史学教育硕士论文选题”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培养”上下功夫,在历史文物相关专业研究生教学上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增强研究生教学和培养能力建设。

  学校强化历史学教育硕士论文选题引导,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撰写考古资料解读类或乡土文化遗产类论文,推动公费师范生在毕业后回到生源地就职,回校攻读教育硕士阶段选取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的考古资料进行解读的题目或者编写乡土文化遗产类校本教材的题目。

  在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培养上,学校进一步扩大历史专业本科生的招收力度,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充实到中小学历史教学队伍之中。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中小学历史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又具有考古文博专业知识,能够在中小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效传播和普及考古学相关知识。

  策略三:学研相济,深化创新平台建设。学校以“重要考古发现进校园讲座”和“推送考古学术交流动态”为载体,在学术交流和教育研究创设创新平台上,突出人才战略地位,发挥院系主体作用,增强学科科学研究的内生动力。

  学校通过举办考古发现进校园讲座等活动,不断开拓师生的眼界和视野。陆续开展了“十大考古发现进校园”等学术活动,由一线考古发掘者向大学生介绍新的重要考古发现,提高大学生学习考古的热情,成为学校落实考古教育的有效形式。学校还成功举办了“考古与历史——对话与融合”系列讲座,邀请了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北京大学齐东方教授、北京大学罗新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李峰教授、四川大学霍巍教授等国内著名考古学者及专家到校为师生举办讲座。不仅如此,学校还开通了线上学术交流活动,先后邀请了四川大学彭华教授、吉林大学吴宝良教授等为广大师生开展考古学、古文字的专门讲座。与此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对外开展学术访问交流活动,考古系教师先后到日本长崎县文化财研究中心、龙谷大学、奈良国立博物馆等进行了学术访问。

  学校积极扩展学术空间,向学生推送考古学及与考古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动态,推荐并鼓励学生参加考古学会议及相关学科会议、夏令营等活动,扩展了学生对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考古、公共考古、新兴技术考古、新石器考古、夏商周考古、古代城市考古、水下考古、丝绸之路考古、建筑考古、教育考古、数字考古等方面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策略四:服务社会,在实践中育人。学校考古专业教师带领考古文博专业研究生组建科研团队,承担文化部门、考古部门委托的科研项目,开展社会服务的同时,为研究生创造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考古专业教师近年来先后带领研究生对吉林省9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核查,走访吉林省49个市县调研乡村博物馆建设,现场勘察吉林省第八批“国保”保护范围。承担吉林省多个市县博物馆、档案馆陈列展览设计,撰写遗址保护规划。配合基本建设,带领学生发掘东照地遗址、黄家窝堡遗址。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实践性科研项目的开展,多角度培养锻炼了研究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实践育人落到实处。

  策略五:融会贯通,发展公共考古教育。学校多方面搭建考古宣传普及和实践平台,通过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东北民族民俗馆省校共建的两个博物馆和东北师范大学文物陈列室开展了一系列公众考古教育活动,除了为校内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讲解志愿者岗位和实习岗位以外,还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和研学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加入考古学研究成果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行列,持续拓展了考古人才培育的宽度和广度。与此同时,通过公共考古教育形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进一步发挥了文物资源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

  学校“五项策略”考古教学模式改革是一次立足师范类院校自身特点的探索,实现了考古人才培育从中小学到本科生、研究生,从社会到学校的立体构思。近年来,着力培育一流考古人才、繁荣考古事业发展已成为学校多个部门共同努力的目标。

  扩大育人效应,在胼手胝足的奋进中扛起使命担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时间从来不会辜负奋斗者的付出。

  教学改革精准落地,学科建设成效喜人。东北师范大学通过改革突破考古教学瓶颈,通过改革破解考古学科发展困境,激发了育人活力,一批批考古教学和科研人才走出校门,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学校考古人才培养和专业学位点授予上成绩喜人,先后取得了考古学学术型硕士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两个学位授权点,同时借力优势学科,挂靠在中国古代史招收夏商周考古与历史方向博士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考古及文博方向的人才。

  学校面向社会服务。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以考古学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助力区域文物考古事业发展,为吉林省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担吉林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保护管理核查工作,为实现吉林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动态管理提供基础;二是发挥智库作用,为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制定建言献策,承担吉林省多个市县博物馆、档案馆的陈列展览设计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助力地方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发挥文化遗产、博物馆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三是制定学科与学术发展规划,服务学术共同体,在吉林省文物考古事业发展规划上,承担吉林省文化和旅游部门“吉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撰写和“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十四五’规划”的撰写,规划出吉林省未来五年文物考古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四是举办重要会议论坛,为促进东北高校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优化,组织召开了“东北高校文博专硕培养研讨会”,吉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10余家单位参会。

  学校还在考古学术交流方面不断拓展,不但促进了学校考古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点燃了师生考古教与学的热情,为培育更多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华的考古高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考古学科建设还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扩大国际影响、增进文明互鉴、建设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了有益尝试和积极贡献。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东北师范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以攻坚克难的毅力和勇气诠释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凝心聚力创新考古教学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下一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更多优秀的考古人才,助力新时代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赵振成 张礼艳 刘芮方 张致诚)

  来源: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4/12/content_607856.htm?p=-1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