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和曹雪涛院士两会提案:聚焦研究生培养及双一流高校建设
2020-05-28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两会时刻,往年不乏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学者提案,代表学术圈发声。这其中可能会围绕如何优化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学者培养体系等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而近日召开两会期间,施一公、曹雪涛院士也做出了新提案,如“建议研究生纳入体质健康测试范围,出台相关标准”,让我们进一步来了解一下具体内容吧~

  施一公院士:一流高校应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全国两会上,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是备受关注的对象。去年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施一公坦言“国内基础研究还需要更多原创型突破”。

  今年两会,他表示科技与教育,以及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仍是他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施一公说:“人才培养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练好自己的本领,不要急于求成,要坐得住‘冷板凳’。”

  谈赴京参会:今年继续关注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

  2007年作出回国决定前,施一公已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被誉为国际生物学界冉冉升起的“学术明星”。

  2008年2月,施一公全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期间,施一公带领清华生物学科取得长足进步,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先后在《科学》和《自然》两本顶级期刊上发表了80多篇文献。

  2015年,施一公率领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这一成果被业界称为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作出的最大贡献。

  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在2015年联合饶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等人,向国家提交了《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建成了西湖大学。

  今年两会,施一公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后,科技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在我国未来建设和发展中会更加倚重科技力量。如何进一步加速科技发展与进步,是他最关心的。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则取决于教育,如何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努力践行的目标,也是特别关注的话题。

  谈人才培养:让一流的师资引领学生“寓教于研”

  去年全国两会,施一公在委员通道上直言“我们在基础科学领域依然缺乏创造性突破”,引起了人们对于国内人才培养机制的讨论。

  对此,施一公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虽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亟待改进、急需进步的地方,科学底蕴、科技储备的根基还不够扎实,前沿理论、尖端技术的突破相对较少,“但我们一直在奋起直追,这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在施一公看来,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的面貌、科技创新的面貌。如今,从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到三千多所院校,有许多教育工作者正不断地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作为全国教育体系中的一分子,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也在积极探索中。“比如,我们从招收培养博士生研究生起步,实行独立实验室制度,由一流的师资引领学生‘寓教于研’;我们鼓励学科交叉,尝试双导师制,在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可以同时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领域或方向的导师。”

  他表示,从全国来看,不同高校、科研院所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全力以赴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基础学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覆盖了人才培养全链条。谈及人才培养,施一公表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方式。

  谈“世界一流”高校:能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如今,许多高校都在以建设“世界一流”高校为目标。那么,“世界一流”高校是什么样的?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施一公表示,大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关键力量。大学通过教育和研究为世界打开新的视野,开创新的文化,培养有批判性思维而又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推动人类进步。

  施一公说:“我心里的‘世界一流’高校,必须能够培养出能为世界未来和人类发展担纲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除此以外,还需要在以下两方面至少具备其一:一是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能够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贡献新的、重大原创性的发现;二是在核心技术领域能够取得重大突破和建树。”

  谈吸引人才:让新思想新发现有充分的生长空间

  现实中,一所新办大学往往在师资方面存在一些短板,但西湖大学这些年却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的加盟。记者留意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药学系教授于洪涛、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化学系教授邓力、加利福尼亚纳米系统研究所主任杨阳等多位顶尖级科学家相继加入西湖大学,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谈及吸引人才的经验,施一公表示,作为新型大学,西湖大学在办学理念与定位上,西湖大学遵循“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所有规章制度的设立都将遵循国际化的标准,实行独立实验室制度,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长聘与准聘制度,让海外人才回国后能够“无缝衔接”;学校不论在学术活动、学生培养还是在校园建设上,都注重并鼓励学科交叉,给新思想、新发现充分的生长空间。

  在支撑服务上,西湖大学拥有一支职业的行政服务团队,能够使教师免于事务性工作的繁文缛节;校内五大科研公共平台也各自配备了专业团队,保障尖端科学研究顺利进行。

  “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探索和尝试,真正让师生在学术上自由探索,在科研上心无旁骛,能够真正做出一些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有贡献的重大原创理论研究成果和核心技术突破。”施一公说。

  曹雪涛院士:建议研究生纳入体质健康测试范围,出台相关标准

  据中新社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此次提交了两个提案,一个涉及“以体育人”,一个关乎“科学评价”。“要理性看待、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引导高校坚定特色、保持‘定力’,避免走入‘唯排名论’的误区”。

  图源:网络

  曹雪涛围绕如何优化提升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特色化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要建立健全分类别、分领域、分学科的评价机制,减少综合性、排名性评价,引导高校对自身改革发展的成效和不足有准确的认识;

  其次,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要坚持“质量”和“贡献”的导向,注重对成果创新质量、实际贡献以及长期社会影响的考量。

  “要把‘培养人’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充分体现人才培养质量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曹雪涛认为,要综合考虑办学类型、发展定位、学科优势、所在地域、所属行业等“特色”因素,构建开放灵活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注重引导学校特色化发展;要推进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鼓励高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参与国际竞争。

  所谓“以体育人”,就是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的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曹雪涛指出,近年来,国家开展的全国性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显示,虽然青年学生体质整体状况有所改善,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存在下滑趋势。

  “我想这与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标准逐渐降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高校健康教育体系缺失、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涵育不到位等因素有关。”曹雪涛如是分析。

  他建议,要回归体育的本源,把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修订《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改进体质健康状况跟踪指导和监测评价制度;转变体育教育观念,由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健康意识、习惯养成和体育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此外,曹雪涛强调,要强化“以体育人”理念,将体育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和人格塑造全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参与竞技体育训练和赛事,体悟竞技体育内涵,培育体育文化精神。

  曹雪涛建议,将研究生纳入体质健康测试范围,通过建立体质健康档案、为毕业生颁发体质健康证书等多种举措,增强研究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同时,考虑将研究生体质健康评价结果纳入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曹雪涛说,“经过这场众志成城的全民‘战疫’,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再一次把健康问题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