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东: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四重维度
2019-09-29 解放日报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保持着超高的战斗能力、领导能力和审时度势的能力,这跟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是分不开的。理解和思考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时,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加以把握:

  第一,时代性。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崭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理论,创新的理论引领社会开拓前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顺应时代,应运而生、应运而变,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最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98年理论创新的成果,都是时代主题的充分体现。时代性不等同于现实性,既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具有前瞻性、发展性和引领性。从黑格尔的“哲学是思想中把握的时代”,以及马克思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从中可以看出,时代性根植于理论之中,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与时代的发展高度吻合。坚持理论创新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具有了科学性、前瞻性,就能产生极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就能反映时代精神,引领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的确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论断,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都是对时代性的把握。

  第二,实践性。实践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实践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其理论创新是离不开实践的。理论创新的实践维度是指以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践为指向,实践是理论创新源泉,是推动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理论创新正确与否的标准,创新的理论成果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丰富、补充、完善和发展。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平台,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目的和价值皈依。

  第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规范的态度是保证理论创新正确方向的根本前提。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规范的态度,理论创新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就会产生出根本错误的理论,从而给实践带来重大损失。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规范性。

  第四,人民性。真正有价值和有生命力的理论创新,必须是源自人民群众,通过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任何脱离群众的所谓理论创新,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扎根群众的理论创新,才能使理论真正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从来没有凌驾于群众之上,时时刻刻都是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其一贯的态度就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把握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是无法抛开人民性的。

  (作者:王治东,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