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高峰论坛
2022-12-16

  2022年12月1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高峰论坛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刘炯天,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民建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参事、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石勇,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张双鼓,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吴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罗喜胜,天津大学教授、管理与经济学部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霍宝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益东,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广东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曾志嵘,北京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兼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鹏搏,中国农业大学人事处处长隋熠,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医学人才部部长、四川大学人事处副处长蒋莉华,中国矿业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刘鹏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论坛由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吴宏阳和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人才发展专委会常务理事张皓主持。

主题报告

▲论坛主持人

  刘炯天说,对于郑州大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根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要扎实推进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要进一步明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坚持学术引领,不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推进现代化人才支撑。刘炯天说,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人的现代化!中国高等教育新使命就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与人力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罗喜胜在报告中提到,人才队伍建设是要长期重视的重要战略任务。他以中国科大人才工作为例,介绍了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与思考:一是人才工作的机遇和挑战,二是始终坚持人才第一资源,三是持续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四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五是持续提升人才服务质量。

  人才评价,谁来评,怎么评?在评价机制等方面,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学什么?李志民在报告中分享了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的评价体系。他说,国外的人才评价有几个主要的特点,在具体科研项目上,要更加注重事前评估和价值评估,人才评价更加注重成长评估和潜力评估,评价方向上重点关注机构评估和项目评估,最大的评价特点是依法、独立、公正。

人才强国战略下“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未来”

● 石勇 ●

  国家非常重视数据的收集,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关于发展数字经济,他提出6点建议:持续强化数据开放与数据保护,持续推动大数据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加强“卡脖子”工程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一卡一码"民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征信体系,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

▲论坛主持人

  在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如何做?霍宝锋提到,要培养对未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高品格人才。霍宝锋在报告中向与会人员分享了全链条整合理论及人才培养实践案例。他分享搭建全链条整合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战略层面,面向未来,以学生为核心,全面整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战略目标;流程层面,协调从学生入学前到成为校友的全链条体系,面对需求,创造价值,培养符合培养目标的学生;资源层面,软、硬资源整合,为学生、家长、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打造青年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

● 吴江 ●

  吴江指出,青年科技人才是未来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生力军,要发挥用人单位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方面的主体作用。

  吴江呼吁我们要为青年人才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他直言,“五唯”不仅对科技创新毫无意义,也毁掉了一代青年人的三观。它引发了青年人才在国家有限的资源分配上作出无限博弈游戏。我们拿出青年人喜欢的方式来激励青年人。我们要进行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的专项行动,实施青年人才“压担子”实践磨练计划,以工作任务和实践锻炼推动青年人,实施青年科技人才专门奖励制度。

  刘益东的报告,给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一流人才的甄选与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他指出,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创成果的杰出人才,这是国际通行的标准,但是及时甄选一流人才绝非易事,是一个尚未破解的世界难题。

  如何破解?刘益东指出,解决一流人才及时甄选,找到唯“帽子”的替代品至关重要。刘益东直言评价一项原创成果足以认定一流人才,用原创成果标定学者桂冠,即可作为唯“帽子”的替代品,他简要介绍了破解一流人才及时甄选难题的三个步骤和开放评价法及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

  如何实现大学价值和进步?曾志嵘从高等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提出:要重视内在生存动力和发展活力问题,不能踱步慢行而是要大步快跑;要重视生长姿态和生长方式的问题,不能只是自然生长还需要主动竞争;要重视生态资源获取的路径和方式问题,要抢挖争夺而不是等靠要;要重视生长效率和生长质量的问题,要突出贡献度放卫星不能悄无声息打水漂;要重视生态竞争的方向和策略问题,要先打非对称博弈再兼顾常规博弈;要重视生长惯性和生长趋势的问题,要顺势而为更要造势而上。

  司鹏搏在报告中分享了高校与人才的思考,提出办好一座大学,制度和人是关键因素。在报告中司鹏博主要从岗位为本、评价赋能和资源提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岗位为本,通过岗位设置、岗位任务设置、岗位应聘条件设置,将学校发展任务落实到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上。评价赋能,明确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为难老师,而是为了帮老师明确强项、找到短板、助力提升,为了人岗相适、各取所长、相融共促,为了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资源提效,深化制度改革,构建人与制度和谐的人才工作体系。

  隋熠说,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成为人才工作主线。新时代涉农高校人事人才工作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结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农业特色的基础上,围绕人才选、育、用、留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通过教育评价、激励措施等手段的改革,焕发和保持人才队伍活力,引导人才个人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需相结合,获得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

  蒋莉华结合四川大学医工融合事业布局的发展现状,着重分享了如何推动医工融合发展的问题。她指出,医工融合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新医科建设的关键路径,是“医学+” 带动和多学科优势的集中表现。

  那么,如何推动医工融合发展?要主动转变角色,打造新型校地关系;以四个面向为引领,构建以医工融合为主的有组织创新单元;开放共享平台内部协作机制,构建公共资源平台和医工融合信息交互平台;明确融合路径,构建医科牵引、工科参与的模式;自上而下推动医工融合有组织科研模式的转变。

  人才工作如何开展?将工作做到人才心坎上。刘鹏提供了三个“解题”思路,一是在部门文化上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开放办学、人才强校和特色发展战略,切实把工作做到教职工的心坎上;二是四精准一提升引才思路,战略精准、学科精准、专业精准、平台精准和服务提升;三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思路,要拓信息、广结缘、勤交流和伴成长。

  理事长李志民最后做总结发言,他说,今天的论坛,一共有12个报告人,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这一主题畅所欲言。12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领导的报告,从各个领域对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给予了高度的理解,并结合给大家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分享,值得我们每位参会者的深入思考。我们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在这里,我要感谢报告人的经验分享,并再次感谢大家参与论坛。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