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潜心擘画更美好的教育蓝图
2021-12-21 科技日报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基本思路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发展高质量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终身教育,一张宏大的教育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实施“学前提升计划” 提高学前教育普惠水平及保教质量

  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实现了普及普惠目标。今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学前提升计划”)。

  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普惠性资源区域性、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在巩固普及普惠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破解制约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学前提升计划”对“十四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部署:到2025年,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具体来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提高,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机制基本形成。

  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学前提升计划”指出,对出现虐童、体罚及变相体罚等严重师德失范行为的幼儿园,年检实行一票否决。

  印发《义务教育评价指南》

  扭转唯分数、唯升学不良倾向

  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发布了县级、学校、学生三级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整体来说,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都围绕着素质教育导向,围绕着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来构建。

  具体来说,在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当中,《评价指南》提出了“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不举办重点学校”“不公布、不炒作中高考状元、升学率”等考查要点;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中,则明确提出要严控考试的次数,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等要求,评价学校不看升学率,更多注重增值性,要看学校办学质量的总体状况以及年度变化情况;在学生的发展质量评价当中,首先是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即使是在学生的学业发展评价当中,也不局限于学业水平评价,而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习惯、创新精神,为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奠基。

  相关专家指出,《评价指南》的一大亮点,是明确强调了学生发展质量是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突出考察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构建了以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出台系列“双减”政策 

  规范校外培训,教育回归校园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是今年教育领域的最大热门话题之一。

  “双减”政策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

  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线上学科类机构改为审批制,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之后,一系列文件出台,一系列举措落地:规范校外培训材料、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规定校外培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开展学科类培训和非学科类培训的科学划分……

  学校开始广泛提供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着力提升课堂质量,充分发挥校园育人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吃饱”。

  专家指出,只有进一步均衡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同时突出素质教育导向,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纾解社会各界的教育焦虑,有效降低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在“补差培优”方面的所谓“刚需”。

  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

  将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

  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1月开始实施。这让家庭教育不再只是家事。

  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它规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加强亲子陪伴,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言传身教,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等。

  家庭教育最关键的责任主体是家长,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不过,当好家长并不容易,家长也需要指导和帮助。

  教育部指出,各地要推动学校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家委会、学校公开日、家长会、家访等工作机制;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提高教师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专业指导,发挥专家指导作用,推动完善家校社衔接配合机制,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模式;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积极为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提供支持。

  8省市开启新高考

  高校考试招生改革持续深化

  2021年,新高考正式在全国第三批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落地。

  1月31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改革。2021年高考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今年高考,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辽宁、重庆8省市实施“3+1+2”模式:3门必选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1门首选科目,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2门再选科目,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中再选择2门进行考试。

  高考后,则是“复杂”的志愿填报环节。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入实施,考生能够填报的志愿数量越来越多,有些地区的志愿组合甚至能达到好几百个。各地教育部门、考试机构和高校在考后也组织开展“加强考生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专项行动,为广大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

  开启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评估

  破除“五唯”顽疾,引导教师潜心教学

  2021年,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开始了。

  这是继2014—2018年审核评估总体完成后,教育部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启动实施的新一轮审核评估,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督导改革推出的硬招实招。

  评估指标体系注重兜底线促发展,既体现国家意志,又给学校留足发展空间;通过模块化设计定性指标,首次设置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由高校根据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采取增加定量指标,设置必选项和可选项,必选项对标国家底线要求,可选项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指出,新一轮审核评估的一大特点,是在改革导向上坚决破除“五唯”顽疾。针对高校在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方面存在的“五唯”顽疾,评估方案全面加强对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审核,引导教师潜心教书、安心育人。

  围绕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新一轮审核评估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按类型把“尺子”做细,提供两类四种“评估套餐”,引导一批高校定位于世界一流,推动一批高校定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促进一批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同类型常模比较长短,高校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类型的常模数据作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找准所处坐标和发展方向。

  交叉学科“自立门户”

  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今年初,交叉学科正式成为我国第十四个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成为该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交叉学科,终于“自立门户”。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在学科专业目录上进行直接体现,以增强学术界、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为交叉学科提供更好的发展通道和平台。

  今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为交叉学科发展探索规范化的制度安排。《管理办法》也给出了交叉学科的明确定义:交叉学科是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通过深入交融,创造一系列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展示出一种新的认识论,构架出新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新的更丰富的知识范畴,已经具备成熟学科的各种特征。这是在有关学科学位的政策文件中首次明确对交叉学科内涵进行界定。

  《管理办法》建立了先探索试点、成熟后再进目录的机制,由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依程序自主开展交叉学科设置试点,先试先行,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此基础上,还明确了试点交叉学科编入目录的申请条件和论证程序,严把质量关。

  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

  提高培养质量,造就新时代大国工匠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此前,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作为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重要任务,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今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研究制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办法,是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系统加强专业建设、科学有效引导预期、保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行稳致远的基础性工作。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办法》研制过程中,坚持“三个高、两个衔接、三个不变”的总体思路:“三个高”,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专业,通过长学制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两个衔接”,即注重与中职和高职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衔接,注重与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有关评估方案的衔接。“三个不变”,即在办学方向上坚持职业教育类型不变,在培养定位上坚持技术技能人才不变,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变。

  今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

  规范非学历教育培训

  力促成人教育更货真价实

  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已经被严格监管,那么在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的今天,面向成人开展的非学历教育培训,也需要得到进一步规范。

  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管理的通知》,从坚持正确方向、规范名称使用、严格招生管理、选好培训内容、优化师资团队等10个方面加强了对这类培训的管理。

  通知指出,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在招生时不得进行虚假广告和宣传,不得隐瞒或混淆机构性质,不得以性别、民族、宗教、身份、资产规模等设置歧视性条件,招生规模应与办学能力相匹配。严禁以教育培训名义搞“小圈子”“小团体”。

  教育部还对普通高校举办非学历教育进行了规范,强调高校要全面落实办学主体责任,严禁高校委托校外机构代理招生,严格控制非学历教育合作办学。

  针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则加强了广告发布的管理。相关规定明确,广告中不得出现“无需学习”“无需上课”等虚假违规内容,不得出现“快速取证”“免考包过”“考不过退款”等对教育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不得模糊自学考试助学活动与主考学校学历教育的关系区别;不得混淆技师学院、专修学院、研修学院等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与开展学历教育高校的性质区别。

  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让高校教师安教、适教、乐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教师总数已经达到1792.97万人,比上年增加60.94万人,增长3.52%。其中,高校教师增加5.34%。

  今年年初,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20条重点举措。意见指出,要充分落实高校用人自主权,出台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分类设置评价指标,确定评审办法;突出质量导向,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破除“五唯”和论文“SCI至上”,还要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工资分配自主权,探索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薪酬制度;在保障基本工资水平正常调整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高校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并向高层次人才密集、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较重的高校加大倾斜力度;落实高校内部分配自主权,向扎根教学一线、业绩突出的教师,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以及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国防科技领域教师倾斜。

  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12/21/content_527758.htm?p=-1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