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要善于算“大账”
2021-12-08 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这些重要论述言简意赅,既从战略层面上为科技创新指方向、引道路,也从实操层面上告诉我们如何算好科技创新的“大账”,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

  提高经济质量效益需要创新引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要靠科技支撑。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这些年,许多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积极提供人才保障,在不长的时间内成长为拥有世界眼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但也要看到,有的企业只看眼前经济利益,不重视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缩手缩脚,一味奉行“拿来主义”;还有的企业只投入易研发、见效快的技术开发,而对那些投入大、见效慢的从不问津。客观上讲,部分成熟的企业或初创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上,的确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困难,纠结近期的投入与产出,但也有算眼前账、算小账的思维方式在作祟。由于手里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致使生产规模和经营状况始终在低层次上原地打圈。对此,须臾不可小觑。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科技研发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企业来讲,科技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研发,从当前的经济效益的实际考虑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全局,不要过多地被眼前的“投入”与“产出”的小账所困住,而是要善于算“大账”。只有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真正把关键核心技术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放到增强综合国力的大盘里去思考,置于科技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密切互动中加以谋划。

  善于观大势、乘大势。企业规模有大小、实力有强弱,在科技创新的路径上是有差异性的,但站位的要求上是一致的,就是要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自觉把工作实践与“两个大局”联系起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当前,一方面要看到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创新力量的对比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只有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方向、找准方位,才会在行动上精准发力、乘势而上,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放眼今天的世界,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空前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这种背景下,固有的地域区隔往往会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掣肘,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必然。企业要以这样的视野审视科技研发趋势,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全面融入全球科技发展的大潮,真正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科研单位一起主动面向产业发展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努力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形成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创新群体。

  坚持因地制宜,做到可行性、科学性、创造性与需要性的有机统一。需要性原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则。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追求的是经营利润最大化,开展各项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性”,就是不仅要适应国情、省情,还要适应区情和“企情”,选择的创新方向要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结合起来,主动面向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实现成果转化,不断满足社会的新期待、新需要。当年王选研究汉字精密照排的课题时,曾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但他坚持认为照排是信息处理领域的“大者”,企业和社会对之有巨大的需求。终于,他不仅取得了课题研究的成功,而且带来了信息利用方面的革命。

  当然,倡导科技创新要善于算“大账”,并不是允许大手大脚,搞所谓的科研“大跃进”,而是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眼前与长远、投入与产出等关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站位点”、盘活“要素点”、扭住“关键点”,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动力。

  来源:http://paper.cntheory.com/html/2021-12/08/nw.D110000xxsb_20211208_2-A6.htm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