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战略科学家
2021-11-11 科技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信息、生命、能源、材料、宇宙、物质等领域的前沿突破与交叉融合,正催生系列重大原始性技术创新,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进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互为推动,成为全球新格局重构的核心驱力,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战略科学家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重要。

  加快培养战略科学家具有时代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战略科学家是“具有深厚科学素养、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的科学家。

  战略科学家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战略科学家长期深耕某一科学领域,具备敏锐洞察和发现科学问题、高效实验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善于跳跃式思考和颠覆性创新。此外,战略科学家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一定使命感,“心系百姓疾苦,身怀报国壮志”,科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解决人类的苦难,或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科技发展史表明,伟大的创新往往和这样的使命感与价值感紧密关联。

  战略科学家格局宏大且视野前瞻。战略科学家擅长从系统的角度,从时间、空间的大尺度观察、思考自然现象与问题,既能深刻把握人类发展的脉络,在人类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长河中定位其所关注的科技领域的战略价值;又具有开阔的前瞻视野,能深刻理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拥有想象、创造、引领和实现未来社会需求的意愿和能力,能从人类进步和国家发展需求中定位科学问题,开拓创新方向。

  战略科学家具有跨学科理解能力和组织能力。战略科学家不拘泥于自身专业学科,而是及时跟踪关注当前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关注大学科发展态势,探究交叉学科融合趋势,甚至能以科技、工程、政策等综合性视角观察、思考和研判重大战略问题。战略科学家不仅是一线参与科研的科学家,还是能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科学家;不仅对科研资金、科研人才、科研设备、科研成果等科技资源的配置管理具有丰富的经验,还拥有领衔“大兵团”攻关重大科技任务的卓越领导力。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国将面临更多样化更高层次更加前端的科技需求,这为我国战略科学家组织实现前沿科学突破和重大技术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我国目前战略科学家的数量仍较有限。

  一方面,要成为战略科学家对个体基础素质的要求极高,能满足这一素质要求的个体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另一方面,战略科学家的成长需要有合适的土壤,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我国此前的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总体上仍以依赖发达国家先进科技的集成创新和增量创新为主,在重大原始创新、引领性突破方面的布局和成就仍较少。形成这一创新格局的部分原因是缺乏战略科学家的引领,同时这种格局也反过来影响战略科学家的培养与成长。

  多渠道发现、多梯次培养战略科学家

  战略科学家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角色,是在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创新实践中孕育出来的,需要全方位立体式的发现和培养。

  第一,加强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让现有的部分战略科学家脱颖而出。继续大力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依托现有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建设面向前沿领域和未来科技的高水平研究团队;鼓励部分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联合高水平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布局前沿科技领域的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民营资本根据产业需求筹建高水平科研机构等。通过建设多元高水平研发平台,试点各类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吸引全球顶尖战略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入驻。

  第二,充分利用现有丰厚创新土壤,主动发现和培养战略科学家。我国近年来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1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跃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全球领先的科技集群百强中我国占有19个,其中深港穗和北京分别位列全球第二、第三。尤为突出的是,依托发达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规模,我国科技创新有着典型的需求导向优势,基于需求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前沿科技创新将会在我国涌现。国家可围绕前沿科学、关键技术、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学突破和技术攻关中发现与培养战略科学家。此外,还应多渠道发现和培养战略科学家。当前,潜在的战略科学家可能在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潜心研究;也可能蛰居于科技领军企业的前沿实验室;还可能满怀激情地在某一前沿领域进行科技创业。应持续优化战略科学家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深度推进“揭榜挂帅”机制,不拘一格用人才,对于被遴选的战略科学家团队,给予相应的科研条件配套和管理机制配套。

  第三,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未来战略科学家。深刻把握战略科学家的特质,我们在基础教育中,除了基本科学和人文知识的传授,还应更注重个人情操、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中心城市或区域试点战略科学家英才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战略科学家。在高等教育中,提升自然科学类学生的人文素养,探索战略科学家苗子的选拔和培养机制。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③

  洪志生(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11/11/content_525158.htm?p=-1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