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教授郭光灿:市场上的量子产品完全是商业炒作
2019-06-28 央视财经

  有人说,量子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超光速传输”。

  还有人说,量子技术可以像科幻或者神话里描述的一样,将物体,甚至是人,从一个地方瞬间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量子技术是否能将人类的想象变成现实?

  在央视财经《中国经济大讲堂》栏目的演讲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指出, 市场已经有好多量子产品了,如量子水、量子按摩、量子鞋垫、量子医学等 , 这些全部是假的, 完全是商业炒作,大家不要上当。

  量子本身就很神奇、很奥妙。因为我们熟悉的是经典世界,是经典物理,所以,我们对量子奇奇怪怪的性质不好理解,这是容易产生误区的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人为的,就是我们宣传误导了。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量子纠缠可以实现超光速的通信。量子纠缠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有两个例子A和B,A自旋要么向上,要么向下,只有两种可能,它自旋到底是向上、向下?不一定,不确定。

  所以,它就有50%的概率向上,50%的概率向下。量子世界就是不确定的,造一个A和B共同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特殊,不管A和B的自旋在哪儿,它们两个自旋总是相反,这是它们共同的性质。

  A已经向下了,B肯定向上对不对?如果A不测量,那么B有一半概率向上,有一半概率向下。

  先测量A和B发生变化,好像应该有什么东西过去才会变,那现在同时测量A和B,同时测量没有先后、没有因果,不需要任何信息传过去。

  同时不传什么,发现的结果一样,A只要向下,B一定向上,A要向上,B一定向下,它们总是相反,纠缠就是这个性质。

  这说明,它们两个是完全关联的,是一种量子关联。所以,“纠缠幽灵”它的本质就是量子关联,量子关联所发生的瞬时变化,根本就没有信息的传递,没有信息的传递就谈不到超光速的信息。

  量子关联是量子力学非常基本的性质,所以现在提供很有用的工具,叫EPR效应,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效应。

  (原标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市场上的量子产品 完全是商业炒作)

  什么是EPR的效应?比如,一个母亲在北京,她女儿在深圳结婚、生孩子,孩子生出来的瞬间,在北京的母亲就自动变成外婆,这就是EPR的效应。

  尽管她女儿没有告诉她,她妈妈也不知道她女儿生孩子,但是,这件事情一定是同时发生的。不管两个人分得多开,一定关联,她生孩子瞬间一定马上变化,身份变化了,跟这个纠缠一样。

  纠缠是两个粒子总是相反的,在哪儿测量它一定变化,所以科学对纠缠的理解就是没有任何信息的传递,没有任何超光速的,也不可能拿这种纠缠开发到我们世界里做超光速通信,这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个例子:量子技术可以将人瞬时送到另一个星球,有人说我们到纽约去,以后不用买飞机票一下子就过去了,这多方便,但这绝对做不到。他们有什么根据说这句话呢?根据一个实验叫量子隐形传态。

  什么叫隐形传态?一个电子携带一个量子信息,要把量子信息传到远方,同时信息的载体不传过去,这是很难的。经典世界里,我说话的信息传到你那儿,它的载体就是声波,电台放到你家里,图像就是信息,它的载体是无线电波,所以信息传递都要载体。

  隐形传态提出,不把载体送走就把信息传过去,一般都做不到。但有个物理科学家说做得到,把经典跟量子一块儿来用就可以做,所以确实能够把一个电子的信息传到远方去,放到另外一个电子身上和另一个原子身上都可以,但这个里面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纠缠、一个是经典通信。

  有经典通信就不会超光速,所以隐形传态,你把一个态传到那儿去,绝对不可能超光速,这个实验没有理解清楚,所以他认为,人好像就可以过去了。这个绝对不可能是技术上不完整,而是原理上根本做不到,所以这两个误区在外面影响非常大,把量子力学、量子信息搞得更神奇、不可理解。

  当然,还有些比较简单的,市场已经有好多量子产品了,可以到处看到广告,量子水、量子按摩、量子鞋垫、量子医学等,所有这些全部是假的。

  量子按摩是不是量子的?得看它是不是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按摩,它根本用不着。是不是量子,就看它有没有需要用量子力学的规律做运行,如果根本沾不上边,那全部都是假的。

  所以,这些完全是商业炒作,大家不要上当。撒贝宁曾在《开讲啦》说,凡是用钱能够买到的量子产品全是假的,我认为他讲得很对。

  现在没有一个量子产品能够到广大群众、到千家万户那里去让大家用。这种宣传不实,把量子科学变成玄学了。凡是世界上搞不清的内容全都归到量子纠缠去,好像那样子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是的。

  量子纠缠是量子世界独有的现象,超过了量子世界,量子纠缠就没有这个概念。所以把人体的一些活动,什么生理的活动都归到量子纠缠,这是不对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