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改革系列谈(五)教育管理和保障体制改革
2024-09-03 李志民

  教育是决定国民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之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管理与保障体制改革,意义重大。

  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环节。面对经济社会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日益增强。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品德修养等全面纳入评价体系。例如,部分地区已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成果、艺术体育特长等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

  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同时,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和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为学校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针对我国教育资源地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需加强对中西部、边远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优化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内部资源利用效率。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教育差距。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管理权限改革

  改革教育活动管理权过度集中现象,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外,具体政策、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等权力和责任均交由地方。高等学校在招生、专业调整、机构设置、经费筹措与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方面获得更多自主权,逐步发展为在政府宏观管理下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办学体制改革

  打破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企业、社会组织等也积极参与教育领域。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由政府任命的学校领导逐渐分离,有利于动员社会资源发展教育,调动办学者的积极性,同时,需建立更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监督制度。

  二、教育保障体制改革

  教育保障体制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需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加强培训和进修,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同时,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晋升的重要依据。加强师范教育改革,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供更多专业发展机会。建立健全教师的招聘、考核、晋升、激励等管理机制,确保公平的发展机会,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同时,积极拓宽筹集渠道,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和支持。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使用效率。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学校网络升级。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和指导。

  总之,教育管理和保障体制改革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教育管理和保障体制改革,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供坚实的教育基础。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