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综述(三)
2023-01-16 李志民

  (本文为《智能与赋能:中国外语教育数字化展望》一书第一章的节选之三。作者应邀参与该书编写,负责政策篇文稿撰写。该书已于2022年12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正式出版)。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展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走过多个阶段:三十多年前的建设内容是国家和学校在硬件方面投入,建立计算机实验室,有了简单辅助教学的文件处理设备;二十多年前,国家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学校建设校园网并联通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部门管理,如教学教务管理、科研、人事、后勤等;现在是整合和统一管理,信息化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应用作用日益凸显。下一步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教育信息化概念在校园逐渐出现。个人计算机应用兴起,电子邮件在大学中开始启用,受网络速度的限制,用户只能发送简短的信息。90年代中期,互联网浏览器诞生,人们开始上网络查询资料。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年的管理系统软硬件水平都比较低,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在性能配置上已大幅改善了。

  进入20世纪90年代,校园网络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个人计算机的逐渐使用推动了局域网络的发展。1990年,由于交换技术的出现,局域网技术发展突飞猛进。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成为国内第一个采用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的公共计算机网;90年代中后期,高校普遍进入校园网络建设时期,一些学校成立专门的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推进学校的网络化进程;到90年代末,全国约有500余所高校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络。

  应用模式从单机应用走向局域网建设,应用建设逐渐从80年代的单机时代走进了文件服务器时代。为了降低系统的通信开销,教学课件以单机应用为主,且计算机、语言学习类相关课程较多。

  2000年左右,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数字校园的概念进入我国,典型应用是“校园一卡通”。它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具有综合消费、身份识别、金融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等功能。整个系统与银行系统、学校原有的各个管理系统和学校信息中心系统衔接,并为学校潜在管理信息系统预留合适的接口,在项目完成后随时为学校增加其他管理系统接口提供必要的协助[1]。校园智能卡的推广使用极大方便了学生、教工的生活,并与学校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相配合,促进校园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2]。

  当前,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在辅助决策和驱动业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校园数据作为学校重要资产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校领导决策、部门业务协同、师生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但现实是校园数据发挥不了应用的效益。要通过数据治理,切实提高学校数据资产的质量,依托数据治理成果,结合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类场景开展数据应用建设。

  数据治理目标包括:形成清晰数据地图,盘活学校数据资产;实现数据资产共享,提高业务协同能力;优化师生服务质量;建设数据应用中心,提升自主建设能力。遵循的治理原则包括:源头治理、全域治理、机制治理;建设公共数据平台,实现全校统一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让数据发挥价值,既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动态,为其提供精准的、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又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服务学生精细化管理。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以光纤到终端的局域有线网+5G无线网络+传感器网络融合的校园网络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以光纤为主干的网络具有带宽高和性能稳定的优势,光纤到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等场所可实现高速有线网络。5G融合校园网充分利用5G移动网络的优势,实现众多移动终端的接入。将有线、无线融合统一,服务在线教育、远程互动等教育场景,满足应用对网络带宽和延迟所提出的要求。

  融合校园网的无线WiFi网络、物联网为各种智能应用提供数据采集,包括身份的智能识别与管理、教学设备智能监控与管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智能管理、智能安防、门禁智能管控和食堂就餐消费的智能管理等。

  计算环境承载着校园种类繁多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心脏,目前基本上是由学校自建的私有云承载计算服务。未来学校智慧校园网将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在建设智慧校园网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基础设施与软硬件的投入与运行成本、数据运行的效率及安全、数据存储的便利及可靠等一系列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快速融入人类社会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语音识别、视频识别、语义分析、情感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众多领域的智能技术。智能化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高校是智能应用的重要场景。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是建设目标。构建一张安全可控的高速“泛在网络”,一个开放共享的“教、学、评、研、管”网络空间,一体化治理的数据平台和一批管、教、服融合的智慧应用,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管理服务便捷化、数据服务智能化、运维服务专业化。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主干网扩容升级,在电信等部门支持下,“三通”取得实质进展,“宽带网络校校通”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条件;“优质资源班班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便捷获取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教师、学生、学校普遍开通网络空间。

  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渐成常态,“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已基本形成,“教师主人翁、课堂主阵地、教研主渠道”的新格局逐步成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全面应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已采集2.46亿学生信息,覆盖1500多万教师的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全国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超过1亿个,近半数的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和科研。

  教育教学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快速提升。2022年3月上线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运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汇集各学段、各类教育教学要素的大规模优质资源和服务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上线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丰富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渠道,创新了供给模式,提升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稳步提升。通过“国培计划”,大量中小学教师受到培训,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形成并开始实施[3]。(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

  (本文为《智能与赋能:中国外语教育数字化展望》一书第一章的节选之三。作者应邀参与该书编写,负责政策篇文稿撰写。该书已于2022年12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正式出版)。

  参考文献:

  [1]金红军,陈健.基于一卡通大数据研究的学生行为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4):235-236.

  [2]张朋飞. 一种校园一卡通的便携式收纳置:CN214258226U[P].2021-09-24.

  [3]曾彩红.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实训环境及项目的设计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