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苗 | 严把招聘关卡 分类评价岗位 广纳全球人才
2025-06-12

  5月17日,高校创新发展与人才评价论坛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评价改革以及青年人才发展,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副校长、讲席教授,国家特聘专家,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郑春苗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现场采访。

打破行政化束缚 建立学术委员会共同把关

  人才发展专委会:国家将人才评价改革定义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在您看来,高校作为改革主体该如何通过强化主体责任推动改革落地?

  郑春苗:我们常说,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高校领导层必须对人才问题给予特别关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对人才工作极为重视,构建了从顶层设计到制度体系保障,再到具体措施实施的完整链条。举例来说,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设有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委员会。在引才过程中,无论是助理教授、副教授还是正教授,都需要进行严格筛选和讨论。从初步简历审查到最终推荐信评估,所有流程都需经过校学术委员会的严格审议。学术委员会由校长亲自担任主席,每位委员拥有一票表决权。经过充分讨论后,得票数超过三分之二才有可能被引进。若未能达到要求,则无法引进。我们将人才引进视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并将其视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分类培养、精准评价 宁波东方理工用多重赛道激活教师动能

  人才发展专委会:当前高等教育强调分类发展,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作为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省市共同建设的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通过差异化人才评价体系凸显办学特色?

  郑春苗:在这一方面,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学校能够实现人才的充分差异化评价,以及不同岗位系列的明确划分。具体而言,学校根据不同的岗位特性建立多个岗位系列。首先是独立PI系列,该系列兼顾科研工作以及教学与服务,与国际上准聘长聘制度相似。我们确保给予PI足够的自由探索空间和资源支持,包括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和博士生名额。学校还设有专职教学系列,其主要职责是针对学生进行教学贡献。另一系列以研究为主,其主要任务是进行科研工作,在PI的团队中发挥作用。此外学校还设有工程师系列,更多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与日常运作。

  围绕这些系列,学校实施差异化管理,评估标准也各不相同。对于PI而言,需要具备学术影响力、科研成果突出、教学效果良好,并为学校提供充足的服务。例如,在评估体系中可能科研占40%,教学占40%,服务占20%。而对于以研究为主的系列,其评估重点则更多放在研究上,教学作为辅助考量维度。

挖掘国际人脉网络潜能 扩充“人才朋友圈”队伍

  人才发展专委会:作为一所新近建设的高校,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引才和留才方面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郑春苗:首先,我认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办校团队的国际经验是优势之一。团队成员均拥有丰富的国际学习和任职背景,在国际上建立了广泛的人脉网络。学校通过众多国际知名科学家的推荐,成功吸引了一批杰出教授的加盟。而新进顶尖人才又能为学校带来更多优秀人才。这是学校的主要招聘手段之一。

  学校还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论坛,邀请全球最优秀的年轻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学校也会与社会上的相关力量合作,例如与学术桥合作举办活动,邀请年轻人亲临现场,感受学校发展前景,有效增加了人才加入学校的意愿。此外,学校强调教育情怀,向人才描绘宏伟的蓝图和愿景,同时为人才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启动经费和各类资源保障,确保人才能够得到充分支持。总结而言,学校依托国际网络,通过“人才朋友圈”的推荐,以及国际论坛、国际重要会议,积极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练就独门绝活 织密全球网络——青年人才进阶的三大要素

  人才发展专委会:在当下人才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您对青年人才的发展有哪些建议和忠告?

  郑春苗:回顾个人经历,我认为发展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研究特色的建立。即从博士阶段开始,个人在某一领域内需展现出独特的深度和特色。同行在提及该领域时,能够立即联想到该研究者,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青年学者起步阶段,必须具备自己的优势、特色和深度,并获得同行的认可。

  其次,在人工智能时代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寻求与其他学科及资深学者、国际同行进行广泛合作变得尤为重要。思想的碰撞往往能催生优秀的成果和贡献。我个人在国际和国内都有广泛的合作经历,这一切合作都建立在个人优势、特色和深度的基础之上,进而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最后,我认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尽管当前面临诸如中美国际关系等瓶颈和难题,我们仍需推动国际合作。只有与国际平台携手,才能真正利用全球资源,探索和解决当前备受关注的前沿问题。例如,参与国际期刊的编辑工作,担任评委或编委,以及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我们都应迎难而上,并将国际交流视为成长的关键部分。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