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青 | 地方高校人才评价重构"教学-科研-服务"体系
2025-06-12

  5月17日,高校创新发展与人才评价论坛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评价改革以及青年人才发展,湖北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刘兰青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现场采访。

四维定标 多元晋升——分类评价平衡教学科研服务

  人才发展专委会:湖北理工学院在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中,如何平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不同的维度?

  刘兰青:湖北理工学院在2019年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经过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充,目前学校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34%。人才评价改革上,一方面,学校出台了教师分类管理办法,主要将高层次人才分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社会服务型四类,后续还将增加工程类,为人才的分类评价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校采取多元评价,通过条件性评审以及快速通道、直接认定等评价体系,实现了学术评审的多元评价。

代表性成果评价改革赋能教学科研服务提质

  人才发展专委会:在国家持续推进"破五唯"改革的背景下,湖北理工学院采取了哪些创新性评价指标?在改革过程中,学校如何避免形成“新标签化”倾向?

  刘兰青: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湖北理工学院在落实“破五唯”改革过程中确实面临诸多挑战。我们的核心改革举措是建立了“三维一体”的代表性成果评价体系。学校从教学质量、科研创新、社会贡献三个维度分别制定代表性成果评价标准,同时进行指标体系优化,大幅精简量化指标,重点考察成果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力。这一改革为高层次人才指明了发展方向,有效促进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高质量成果的产出,起到了很好的指挥棒作用。

  在避免“新标签化”方面,我们特别注重成果的实质贡献而非形式要件,通过动态调整评价标准和引入多元评价主体,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小、快、近、灵”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才发展专委会:湖北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人才评价改革中如何体现服务地方产业的核心导向?

  刘兰青:湖北省出台了先进产业集群“51020”战略,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湖北理工学院生在黄石、长在黄石,首先服务于湖北省高端产业群,服务黄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黄石本土企业提供了"小、快、近、灵"的特色产业服务。“小”是指学校基于企业在生产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技术难关,组织人才进行技术攻关。“快”是指学校响应速度快,学校的专业、学科同步围绕企业进行办学和设置。“近”是指学校与黄石市从2022年起进行人才共享计划,即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编制在高校、工作在企业,通过人才共享让人才在企业生产一线贴近服务。“灵”是指学校以灵活的工作科研方式,真正帮助企业解决一线生产中的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

建立系统化人才引进工程 为人才工作生活托底

  人才发展专委会:面对当下各大高校间的人才竞争,湖北理工学院是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的?

  刘兰青:我认为引用人才、评价人才、保障人才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湖北理工学院作为地方高校,确实面临着留才困难。面对人才流失情况,学校积极反思,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更灵活的引才措施来吸引优秀人才。例如,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学校设置了基础安家费和激励安家费,根据人才的年龄、毕业院校、科研成果等,给予不同层级的安家费待遇。此外,2025年,学校通过了党委常委会决议,制定了湖北理工学院人才成长工程,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学校校内人才梯队建设方案,为人才提供平台和资金、政策供给,让人才能够留得住。在其他生活保障服务方面,学校在黄石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为高层次人才制定了相关福利政策,覆盖配偶工作安置、子女教育、人才医疗等方面。

青年人才发展要把握好“5年”时间轴

  人才发展专委会:在当下人才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您作为一名高校人事工作者,对青年人才的发展有哪些建议和忠告?

  刘兰青:青年人才是每一所学校最重视的人才群体。根据自身的人事人才工作经验,我认为青年人才的发展和成长可以总结为一个“5年”时间轴。

  第一年,青年人才刚刚进入高校,最重要的是站上讲台。大多数人才都是从学校进入学校,需要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角色转变。

  第二年,青年人才要走进企业,因为学校的很多科研工作与服务黄石地方企业挂钩,需要高层次人才进入到企业当中,真正和企业一起做科研,解决企业在生产实践当中的困难。

  第三年,青年人才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确保未来的学术道路能够走长、走远。

  第四年,关键词是“融入”。现在已经不是单兵作战的年代,一切讲究团队协作,跨学科协作。青年人才一方面要融入学校,另一方面要融入团队,有利于在科研上取得重大成果。

  第五年,青年人才要站好讲台。在高校任职,根本任务还是教书育人。青年人才要将科研成果反哺到教学当中,落实好立德树人,培养好新一代学生。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