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 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 必须汇聚全球资源和智慧
2025-06-12

  5月17日,高校创新发展与人才评价论坛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评价改革以及青年人才发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参事,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石勇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现场采访。

破除人才评价壁垒 构建制度性开放新格局
  人才发展专委会:在您看来,中国当前人才引进政策的优势与短板分别是什么?
  石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人才引进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国际发展势头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我国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尚未完全与国际接轨。尽管国际通行的标准已存在,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其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与国家和政府政策相关。相较于国际,我们的政策尚未足够开放。美国是因人才引进而发展迅速的国家,其人才政策的吸引力一直领先于全球。尽管我们近年来已作出巨大努力,但在人才引进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希望未来我国能进一步优化国际人才引进机制,不仅能够吸引中国留学人才,还能更多地引进国际人才,汇聚全球智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保障先行 以生活服务优化夯实人才发展根基
  人才发展专委会:您认为高校在人才评价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为人才提供哪些保障?
  石勇: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理应与教育部的指导方针保持一致,而教育部的方针亦应与政府的政策相协调,形成一个联动机制。因此,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将这些原则和政策落到实处。例如,在引进人才之后,应关注其生活环境,因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时比学术环境更为重要。包括确保其子女能够顺利入学、就业、办理签证以及开设银行账户等事宜。鉴于此,高等教育机构应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支持,从而促进人才的发展。
警惕"海归信任危机"  以制度性公平消弭国际人才引进温差
  人才发展专委会: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高校在引进海外人才时可能面临哪些潜在风险?
  石勇:我们需警惕国内某些偏见。例如,一些单位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持有不公正的态度,我们应当信任自己的同胞。当然,若有人心怀不轨,我们自当有辨别能力,但不能因此一概而论。信任中国自己的人才的同时,我们也应信任那些愿意来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观察美国,其高校乃至企业中外籍教师和专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几乎成为主流。为此,国内也要确保公平对待每一位人才,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必须汇聚全球资源和智慧,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以质量内核重塑人才评价标尺 凭多元包容涵养创新生态
  人才发展专委会:《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汇聚全球智慧”。高校如何通过评价改革,将“国际化指标”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石勇:数量与质量始终是需要权衡的问题。数量的追求必须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之上,质量始终是首要考量的因素。对于人才的创新性贡献,我们应当采取一种正式且中肯的态度进行对待。值得注意的是,高层次人才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正如一些校长所言,有些学生虽然不常来上课,但考试成绩却出类拔萃,这难道不正说明他们是优秀的人才吗?因此,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不同的环境,以促进其发展。我认为,在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上,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用刻板的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才真正地脱颖而出。
立根家国使命 青年人才成长需锚定价值坐标
  人才发展专委会:在当下人才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您对青年人才的发展有哪些建议和忠告?
  石勇:青年才俊首先应当具备爱国情怀,要立根家国使命。虽然科学本身无国界,但科学家所服务的意志、方向以及前途,却是具有明确归属的。基于此,我们应当鼓励年轻一代树立远大志向,怀揣对国家、民族乃至世界肩负历史使命的信念,去投身于自己的事业。同时,我也希望海外归来青年才俊在海外完成学业后回国,要适应本土的环境,锚定学术发展价值坐标,不要误以为中国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时,国内的同仁不应总是以一种刻板印象看待归国人员,认为他们会一直带着海外的印记。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