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高校创新发展与人才评价论坛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行。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评价改革以及青年人才发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秘书处的现场采访。
破立之间:回归科研本源,以中国初心锚定世界坐标
人才发展专委会:在人才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您认为高校和青年人才应该如何平衡学术自由与国家战略需求?
李志民:过去,人才评价重视SCI,这主要是源于我国科技发展处于追赶阶段的现实需求。从技术引进模仿到追赶创新,再到如今在部分领域实现全球领跑,中国科技发展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新形势下,若继续沿用单一的论文导向评价体系,既不符合我国要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也难以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破除"四唯"与"五唯"的评价桎梏。
诚然,“四唯”和“五唯”评价标准在我国科技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确实为提升科研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高校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应仅满足于眼前的量化指标,更需要仰望星空,回归教育和科研初心。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科研的真谛是探索未知,是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术论文只是科研探索的副产品之一,而非终极目标。我们既不能简单套用他国标准,也不能固守过时的评价范式,而应当立足中国国情,遵循科研和教育规律,以更高站位谋划发展。要具备全球视野,在世界坐标系中定位中国发展,我们要站在世界看中国,而不是站在中国看世界。
破除“非升即走”焦虑 建立分类培育机制
人才发展专委会:您认为,在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下,如何通过评价机制改革为冷门学科或长周期研究的青年人才留出发展空间?
李志民:在这方面,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政策,评价导向变了,只是一些单位还没跟上。实际上,从破除“四唯”与“五唯”开始,国家就在强调科学的分类评价。这种分类既包括研究类型的分类,如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的分类;也包括研究工作岗位的分类。因此,无论是用人单位、大学还是科研院所,都应尽快按照中央精神的要求建立起自己单位的分类评价体系,不能再沿用以前的不论工作责任内容和岗位责任目标等都用同一套(论文)指标来评价所有人。
尽管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是世界第一,但不代表科技创新也是第一。因此,青年教师与管理部门一定不要急躁。岗位考核不应苛求教师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科研论文发表任务。特别是针对“非升即走”(预聘长聘)制度,学校必须理解其精神实质,而不是仅仅根据合同条款来决定教师的去留。例如,如果一个学校只有20个编制,却招聘了100个人,然后淘汰80%,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发达国家的预聘长聘制度,对获得预聘的青年教师主要是培养,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成长,给予的支持很大;教师一旦成为正教授,学校为其提供的支持就会减少,理由很简单,教授名气大,更应该从外部给学校争取更多资源。而国内的情况恰恰相反,教师职称越高拿到学校的资源越多,年轻教师拿到的资源反而较少。我认为各大高校的校长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要培养和培育年轻教师,为他们创造更多条件,让他们尽快成长。
数字浪潮席卷 高校教师不能做“人工智能盲”
人才发展专委会: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出要"重塑科研范式"。在AI技术渗透科研全流程的现状下,您认为哪些数字技能应纳入人才评估核心指标?
李志民:鉴于教师岗位和专业的多样性,在评价教师数字素养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我们应当进行分类评价,而非采用统一标准。青年教师应深入学习教育部前年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志》这份文件。该文件详细阐述了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教师应根据自身岗位和专业领域,对照标准审视个人数字素养的具体要求。
而数字素养技能标准的制定并非是提出单一指标就足够的。回顾解放后,党中央赋予教育部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消除青壮年文盲。经过数十年努力,青壮年文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今天,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当致力于消除青壮年“人工智能盲”。无论教师从事何种岗位或专业,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信息处理工具,能够协助完成众多任务,正在取代重复的脑力劳动。因此,大家必须持续学习、使用并充分利用这一工具。
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青年教师成长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人才发展专委会:在人才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您对青年人才成长发展有哪些建议和忠告?
李志民:回顾去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总书记在会上阐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总书记的这一论述非常精准。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年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力量,无论是民办大学还是公立大学,他们都肩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尤其是最近,我们再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广大青年教师必须坚持这一国家和政治的要求。
青年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地自我成长。尽管我已经60多岁,但仍然在不断学习,仍在成长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必须紧跟国家和时代的发展趋势,认识到个人成长必须与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相结合。个人的力量难以阻挡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把个人成长置于首位,往往不会那么顺利,难以实现良好的发展。我们只能在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更好地成长,才能堪当大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