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 | 紧跟时代变革、快速转变思想 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2024-11-18 人才发展专委会

  11月9日—10日,人才发展专委会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发展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论坛期间,围绕教育强国建设和青年人才发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李志民表示,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并为国家发展培育大量的人力资源,社会大众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发展脚步,全面推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人才发展专委会:作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您已经带领人才发展专委会走过了7个年头,请您谈谈这一次参加年会的感受?

  李志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自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七年多的历程。其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归功于众多会员单位、高校领导、教师以及同仁们的不懈支持。

  人才发展专委会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的定位,以学术立会,积极开展教育发展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问题研究,积极参与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研究,以及探讨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解决之道。人才发展专委会在促进学校人事人才工作的发展,特别是教师的成长与职业发展,包括评价体系建立、职务晋升机制、人才引进策略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在过去七年多的时间里,得益于各学校的鼎力支持,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课题研究方面,我们资助并推动了多个项目,经费支持逐年增长,课题研究的深度也日益加强,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取得实效。

  人才发展专委会通过项目资助的方式,为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和人事处等提供研究支持,深入研究和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会员单位提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成果。此外,我们的研究成果还以智库的形式上报给相关部门,为国家在教师人才发展、职称评审以及待遇调整等方面提供建议。

  在实际工作中,人才发展专委会秘书处也开展了大量工作。例如,组织人才招聘,特别是海外人才招聘;作为第三方参与学校职称评审工作,为学校把好学术关。去年,我们接到100多所大学的职称评审委托,助力学校摆脱人情关系等不正常因素对职称评审的干扰,实现真正根据教师的水平、贡献、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来评定职称。这是高等教育改革中一个不小的进步,能够更公正、更准确地评价教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学校是公平的,对教师成长有激励作用。

  此外,人才发展专委会还针对高校人才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论坛活动,解决大家当前工作中关心的问题。学术委员会也走访了不少大学,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学校在人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我们还连续举办了三届新医科人才发展论坛,得到了相关学校,特别是医科院校的大力支持。希望今后能更多地关注其他专业领域,如新农科、新工科等。

  可以说,过去七年多来,在大家的支持下,我们人才发展专委会取得了一些成绩,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才发展专委会:在您看来,建设教育强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在其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李志民: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化部署的战略是当今时代所需,也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结合中国发展现状所做出的高瞻远瞩的决策。教育应为国家的建设与个人的成长提供强大助力,因此,教育、科技与人才的统筹规划与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大背景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键交汇点,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不可推卸的责任。党中央已明确规划,至2035年,我国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教育强国的建设,尤其是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将是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与重大科研突破的策源地,应充分发挥其关键作用。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新增劳动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4年。这意味着我国年轻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达到大专及以上,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然而,尽管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拔尖创新人才的匮乏。在拥有庞大经济体与强大人力资源支撑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创新人才的引领与推动。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能仅依赖于技术引进与模仿,需通过创新来引领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我们需致力于培养此类人才,以支撑并引领国家的未来发展。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的提升与发展成果上,更体现在对世界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影响及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上。

  高等教育在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及民生保障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师德师风与师能的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同时,我们的教授应具备国际影响力,需在国际会议上发声、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国际学术组织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国际奖项中取得名次。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大学教授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然而,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他们不仅需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在国际期刊上担任编委或主编,更需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并在国际奖项中做主要完成人。

  当然,对于希望参与双一流建设,但目前是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而言,其教授亦需在国内学术会议与期刊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并在国内大奖中取得主要成就。这些均体现了教授的影响力与贡献。

  人才发展专委会: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您觉得目前国家教育强国建设发展与改革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李志民:在探讨我国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难题时,我认为关键点在于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首要任务。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但社会上精英教育的思维模式仍广泛存在。家长、学生、教师及校长等各方普遍期望能够进入重点学校、考取顶尖大学。尽管个人追求不可忽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并为国家发展培育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我们强调,在普及教育的同时,亦需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普及教育的要求,也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必然选择。

  其次,时代的发展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人类文明步入信息社会,迈上新的台阶。然而,当前的教育思想、方法及手段等仍停留在工业社会,甚至是农业社会阶段,这构成了教育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迅速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将工业社会的教育思想、方法及理念提升至信息时代水平。

  尤为重要的是,教育本身承载着对知识的责任。农业时代,受生产力等条件限制,所有教育要素为教师个人所垄断。进入工业社会,教育要素为学校半垄断。而步入信息社会,教育要素将无人能够垄断,知识变得开放,教育形态必然转变。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在于教师及全社会如何转变观念。若观念转变缓慢,我们可能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自前年起,教育部党组便高度重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在此,希望通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引领全球教育发展,从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我们教育界的力量。

  若大家都能从生命意义上理解教育,那么教育就拥有无限可能。人生如旷野,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大家都在生存层次上理解教育,将所有孩子固定在同一个轨道上,对国家的科技创新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这一观念。当然,我们不能仅凭口号让大家转变,而应通过教育政策、资源分配及体制机制改革,确保学生全面成长。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多方面人才,而非仅仅是分数。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教育领域,我们仍需进行大量改革,真正落实中央精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学生成长助力,让年轻人前途无限。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