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惠民育人 以制度建设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024-06-03 人才发展专委会

  5月24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举办。论坛期间,围绕教育强国建设和青年人才评价,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杨少波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杨少波表示,学校始终强调“顶天立地,惠民育人”的原则,同时通过制度建设,引导更多的教师将科研成果与产业紧密对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人才发展专委会: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的互联互通,华中农业大学地处有着“中部地区经济大脑”之称的武汉,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丰富人才队伍,推动跨学科跨区域人才培养上,学校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为湖北省的人才高地建设做出了什么贡献?

  杨少波:学校注重从海外引进优秀人才,具体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实施柔性引进战略,侧重于引进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使他们为湖北省及我国相关产业高质量发挥独特作用。

  其次,我们积极从海外引进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在这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国家、湖北省及武汉市的相关人才政策,加大对海外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为他们回国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学校还积极与海外优秀的教育教学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例如,我们与新西兰合作共建了林肯学院,并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以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能力,为武汉、湖北乃至整个中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发展专委会:推进人才评价改革,是现在所有高校都要面临的课题,咱们学校在这个方面有没有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杨少波: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针对教师队伍评价,近年来学校首要关注的是职称评价改革。职称评价制度作为引导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制度,其改革至关重要。学校致力于“破四唯”,更加注重教师的实际贡献和实际能力。前年,学校推出了新的职称评价办法,构建了“1+N”的职称评价制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职称评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还推动了学术期刊目录的分级,同时促进各二级学科或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职称评价标准。

  在宏观层面,学校强调分类指导和整体化要求。在人才发展评价方面,学校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量化和结果评价,更加关注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增量和表现。这不仅体现在校内人才计划和教师聘期考核中,更体现在我们对教师发展质量的全面关注上。

  同样,在职称评价和发展评价中,学校采用代表性成果评价和小同行评价的方式,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们也注重通过小同行的学术判断来评估其发展潜力,以判断其是否与学校学科发展目标相契合,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

  总的来说,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既宽松又能激发人才自由发展、舒心成长的制度体系,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人才发展专委会: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成果的转化。华中农业大学作为农林类高校的排头兵,也会涉及到很多科技的应用转化问题。学校在推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上面有什么举措?

  杨少波:科研的目标在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在追求科研个人兴趣的同时,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力量,学校在引导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时,始终强调“顶天立地,惠民育人”的原则。

  所谓“顶天”,即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具有前瞻性和高度,能够站在科技前沿,多做从“0”到“1”的突破性研究。而“立地”则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必须扎根于产业实际,从产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惠民”是我们科研的价值取向,农业领域是一个高度公益性的行业,我们的研究应致力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让农民有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最后,“育人”也是学校教师的根本任务。我们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通过科研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制度层面,学校通过一系列政策改革引导和激励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例如,在职称评价制度改革中,我们设立了多种类型,包括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和社会推广型,以充分考虑不同教师的特点和贡献。在评价科研成果时,我们不仅看重论文发表,更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效果,并将其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此外,我们还设立了专门的社会推广服务岗位,为那些擅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教师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在岗位晋级和教授职位晋升方面,我们也充分考虑了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方面的贡献,为那些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提供了晋升高级岗位的机会。

  这些制度设计旨在引导更多的教师将科研成果与产业紧密对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