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要勇于“跨界” 从广泛的领域中汲取创新灵感
2024-06-03 人才发展专委会

  5月24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举办。论坛期间,围绕教育强国建设和青年人才评价,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参事、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石勇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石勇表示,数据已逐步融入生产力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战略的实施必将推动教育领域的变革。

  人才发展专委会:石勇教授您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一。新时代的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掌握必要的高新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才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您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我们的高等教育和高校提出了哪些新要求?高校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石勇教授:回顾过往,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资料和资本等核心要素。如今,数据已逐步融入生产力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要素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得以体现:一是如何高效地将科技力量融入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二是如何实现各要素间的优质匹配与协同;三是转型升级应达到何种程度,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这一视角出发,新质战略的实施必将推动教育领域的变革。因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已深入渗透到各个专业领域。以人工智能为例,其核心在于算法;而大数据则聚焦于数据的处理与应用;算力作为支撑,同样不容忽视。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数据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行各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无论学生的专业背景如何,我们亟需将这些新兴技术融入交叉学科的教学中,包括教学改革的推进、新学科的组建等,都将对现有的教育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人才发展专委会:您在报告中提到,人才高质量发展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样,数字技术的革新,也为人才工作带来了很多新思路。您认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给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助益?

  石勇教授:有两个方面的改变值得关注。首先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过去,我们主要依赖制度化和文本化的传统培养方式进行学习。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可以借助机器进行更高效的学习。例如,在人力资源工作中,如果需要了解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利用大型模型平台来辅助完成基础性工作,从而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我们可以采用科学化的方式建设人才制度。在观察深圳大学等机构的优秀人才工作实践时,我们发现人才工作的复杂性并非无法克服。通过借鉴世界先进经验,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寻找并学习他人的成功做法。对标最佳实践,寻求最前沿的理念和方法,是推动我们人才制度建设和目标设定的重要动力。

  人才发展专委会: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您认为,高校应该如何完善激励措施、培养政策,才能调动起青年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石勇教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人的创造力是一个极其奇妙的特质。创造力一方面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接受老师传授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创造力也依赖于个体的爆发力和洞察力,这是个体内在的独特品质。

  因此,我极力倡导在校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应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尤其是那些看似与自身专业无直接关联的活动。这种跨界的参与有助于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汲取灵感,正如许多杰出人物所展现的那样。以爱因斯坦为例,他投入在小提琴演奏上的时间与科研实验的时间几乎相当,他在演奏时或许也会思考科研问题。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

  我认为,学校不应仅局限于培养学生完成特定课程和任务的能力,更应鼓励学生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在自由的思想空间中发挥创造力,进而培养出具有新质生产力的人才。纵观全球知名企业及杰出科学家、企业家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曾在学校中勇于改革、敢于想象,并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不断完善自我。

  因此,我们应致力于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校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自由发挥、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 (学术桥)

电话:+86-010-51077779  邮箱:office@hr.edu.cn

京ICP备18027711号-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