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高峰论坛在线举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益东以“高质量学习与主题名师的崛起——基于一流人才工作室网络建设新型一流大学”为主题报告。他的报告给高校一流大学的建设,一流人才的甄选与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刘益东指出,面对人工智能替代就业岗位的挑战,实行高质量学习势在必行。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推动下,教育出现新趋势:开放教育资源、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探索、向最好教师学习、学习系统化的前沿知识、人才评价客观化等,引发新型教育蓬勃兴起。术业有专攻,主题名师是在该主题下的一流学者、一流教师等一流人才,高质量学习就是向主题名师学习。在互联网、开放教育资源、科研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下,一流人才工作室及其网络可充分发挥作用,形成新型一流大学,让更多的学习者获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精英教育普惠化,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刘益东的报告,给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一流人才的甄选与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他指出,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创成果的杰出人才,这是国际通行的标准,但是及时甄选一流人才绝非易事,是一个尚未破解的世界难题。不能用顶刊论文数量论英雄,因为顶刊论文不等于顶级成果;不能以人才“帽子”、学术头衔和官衔论英雄,因为这些与是否拥有原始创新成果是两码事;同行评议的主观性、非共识与同行相轻等无法实现原创成果的及时认定;依据权威大奖认定也有局限,因为获奖时间延迟、权威大奖覆盖面窄以及在国际上中国学者缺少公平获奖机会(人文社科领域更是如此)。在科技发达国家,及时甄选一流人才难题也没有破解,但是因其学术生态、人才秩序(大材大用、中材中用)与多元资助体系较为健全,所以制约性不强。破除“五唯”刻不容缓,其严重后果是,高端“帽子”人才越来越多,原始创新明显偏少的局面却一直没有得到扭转。
如何破解?刘益东指出,解决一流人才及时甄选,找到唯“帽子”的替代品至关重要。层次越高的人才越能用一项标志性成果体现其水平,并作为自己的学术招牌,如冯康-有限元法,薛其坤-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库恩-范式理论,费孝通-乡土中国。诺奖、图灵奖、陈嘉庚科学奖等,奖励的都是一项具体成果。刘益东直言评价一项原创成果足以认定一流人才,用原创成果标定学者桂冠,即可作为唯“帽子”的替代品,他简要介绍了破解一流人才及时甄选难题的三个步骤和开放评价法及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刘益东的报告有三点结论:一是人工智能替代就业岗位的挑战,迫使开启向最好教师学习、学习系统前沿知识的高质量学习和开放教育革命,主题名师崛起,一流学科、一流大学重新洗牌,将产生一批新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二是破“五唯”立新标,建议盘点十年磨一剑原创成果,甄选一流人才,率先执行一流人才新标准者,将在一流人才争夺战中抢占先机;三是据此延揽做出原创成果的一流社科学者,建立或充实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或新文科高等研究院,一举多得: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设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快速提升高端智库的实力与水平。
点击下图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高峰论坛专题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